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教育厅组织第二批观摩考察团观摩“十个全覆盖”工程
到达实地观摩的第一站,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水泉村,姚云峰就代表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教育厅向观摩团成员布置了“作业”,要求各高校院校长要边看边思考:各高校如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中紧密结合我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更好地发挥作用?
每到一地,观摩团成员认真听取当地村干部关于本地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情况的介绍,并走进村里新建的卫生室、超市、文化室,民间艺人工作室、助农金融服务点,仔细询问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实地了解“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农村牧区带来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农牧民带来的实惠。
“一分钱不用付,白住!自己交个水电费就行。”在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大哈拉村的“互助幸福院”,77岁的贾素琴为大家介绍着自己的新居,“我们年纪大了,没钱没能力修我们的烂土房,这是政府给盖好的房子,我拿着铺盖和锅碗瓢盆就住进来了,看这明明亮亮的,水、电都有,多好!”
据当地干部介绍,大哈拉村共有167户,418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共投资950万元,硬化道路14条7.1公里,拆除土房318间,危房改造74户212间,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及为无力修缮危房的村民们免费提供的“互助幸福院”。
“旗长,您好!如果我们要组织学校的老师来您这儿观摩,该联系谁?”
观摩中,听到当地干部介绍,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有的村将全村机电井全部由集体管理,实行远程智能节水灌溉,有的高校校长立即与当地干部“牵线”,希望更深入了解“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发展,也在寻求“校地”合作新机遇。
从察右前旗到兴和县,再到卓资县,观摩团一行共观摩了乌兰察布市23个嘎查村,一路看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学习着基层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创新创举。观摩团对乌兰察布市“十个全覆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中因地制宜,以文化塑造新农村的做法印象深刻。大家看到,各地不仅硬化、美化、亮化了村庄,同时因地制宜,传承村俗文化,保留了古老村落的乡韵和乡愁。如兴和县鄂尔栋镇十一号村就地取材,用废石料砌院墙,呈现出当地独特的建筑风貌;卓资县复兴乡大同营村将民俗文化融入“十个全覆盖”之中,建成“走西口”文化的文化大院;梨花镇土城子村结合武要古城的遗址,打造出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
据介绍,乌兰察布市从2014年开始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对1028个行政村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78%。
观摩结束后,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要求,观摩团的各高校院校长要将本次观摩的真实感受和各高校下一步如何更加贴近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更加贴近区情和基层实际,在自治区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做出更多贡献等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形成文字材料报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
近期,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教育厅还将组织厅系统副处以上干部进行第三批“十个全覆盖”工程观摩。 (文/郝文婷 摄影/吴晓卿靳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