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季晓君下乡记

05.01.2015  13:01

  原标题:下乡记

  武乡县村的郝老女盼望早日住进新房。

提起现在的生活,王员外两口子笑的合不拢嘴。

杜二跃在给他家的母羊添草料。

  在三城仁壕村转了一圈后,驻村干部季晓君彻底被“震惊”了: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村民们住的还是土坯房,村里还没有一条水泥路。

  前一天还是包头市统计局地方调查队科长的季晓君,第二天参加了包头市推进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动员大会,紧接着,就被送到固阳县下湿壕镇三城仁壕村,成了扶贫工作组组长。这简直就是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的翻版。

  “既然来了,就试试。但真的没有啥底气。”季晓君的妻子常年生病,女儿刚上小学六年级。他想,实在不行,就打退堂鼓。

     “少干少出错、不干不出错?”

  季晓君的退堂鼓,在市委领导那里注定是敲不响的。

  从2014年开始,包头市委、市政府全力组织实施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从市直110个机关事业单位和4个重点旗县区选派了330名干部脱产驻村,重点对110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实施这一工程,既是市委对贫困村民的承诺,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厚望。

  作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是全区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但与此同时,全市还有54.5万农牧业人口,其中13.5万属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的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城乡居民生活反差很大。

  还有一层深意,党员干部执行力落实力不强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在包头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王中和指出,“部分党员干部的执行力落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领导干部以反‘四风’为借口,出现了‘为官不为’现象,奉行‘少干少出错、不干不出错’,消极应付、得过且过。这些情况都表明,刹‘四风’、转作风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

  为此,包头市委把干部驻村帮扶作为“三到村到户”工程的先导性关键性工作,在干部选派力量上力求“精”,全市参与帮扶干部总数达到3000人,干部选派数量达到历年之最。在确定驻村工作职责上力求“细”,根据驻村帮扶的目标任务,明确驻村干部7项工作职责和11项工作流程。在驻村干部管理上力求“严”,明确驻村干部“五不准”工作纪律。

   “有困难找你,你能帮得了我们吗?”

    电视剧中,马向阳在第一书记下乡的动员会上,碰到了因两垄地纠纷来告状的丁秋香。派驻到土右旗双龙镇武乡县村任扶贫工作组组长的陈修建,同样感受到了村民的贫苦。他到村民程威云家里做家访,老汉坐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嚼一口白菜叶子,喝一口酒,“这种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头?”

  原来,武乡县村的耕地都在黄河故道上,地势低洼不平,依靠取水漫灌,造成盐碱地逐年增加却又排水不畅,每逢雨季必遭涝灾。连续两年的颗粒无收,导致村民债台高筑。

  穷还不是最大的难题,难在村民对驻村干部的不信任,“有困难找你,你能帮得了我们吗?”

  陈修建心里清楚,已经跟市里签了“军令状”,不帮村民把这顶穷帽子摘了,就交不了这个差。首先要解决自己的认识问题,“驻村干部如果不能发挥自身优势,展现优良作风,从被动尽责任到主动干事情,肯定无法赢得基层的信赖和支持。”

  武乡县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和固定资产,村两委班子在村里没什么威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不出来。提高执行力,关键是要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很快,陈修建筹集了14万元资金,购置了一台玉米收割机。崭新的收割机开进村庄,村民们受益良多:每亩地少缴收割费40元,承包收割机的村民每人增加5千元收入,村集体增加了1.2万元收入,账上头一回见着钱了。这下,村民们的致富信心都被带动起来了。

  接下来,修水渠、搞养殖、开豆腐坊……村里的面貌天天在变样。到2014年11月底,武乡县村115户贫困户,一半以上脱了贫。

   不能因为我们执行落实不到位而失信于民

    季晓君在统计局上班,平常跟一堆数字打交道,按套路办事。驻村工作却千头万绪,毫无章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想要把帮扶工作做好,就得拿出百分之一百二的劲头来。

  他帮扶的三城仁壕村,是包头市级贫困村。这里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这两年受经济下行影响,大量外出务工村民失业,增收十分困难。如何拓宽村民增收思路,带领全体村民致富,成为季晓君驻村工作的头等大事。

  要想富,先修路。季晓君和固阳县下派的驻村干部刘均非一起,争取到137万项目资金,打算修建一条通村水泥公路。可问题随之就来了。

  三城仁壕村历史上矛盾较多,民风彪悍。河落图村修路要占地,村民们坚决不干,还拦住了施工队的拉沙车。

  “市委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程,老百姓思富盼富的愿望强烈,不能因为我们执行落实不到位而失信于民。”季晓君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情况,发现大多数村民通情达理,主要是工作不到位。

  心里有底气后,他召集老党员开会,“以前修路,你们得出劳力,砸石头,现在不用花一分钱。这条路要是修不成,以后去哪儿找这样的好事?”

  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了,事情顿时好办多了。如今,河落图自然村2.4公里通村水泥路已建成,告别了三城仁壕村无水泥路的历史。

  良好的执行力离不开严格的考核督查。为确保扶贫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扶,包头市委制定了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考评办法,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成考核评价组,对驻村干部实行周考勤、月考核、季通报,将考评结果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考评指标。对考评结果为“差”等次的帮扶干部,退回原单位,是后备干部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在专项督察中,包头市委组织部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5个牵头帮扶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了约谈,调换了8个工作不主动、不得力的驻村干部,有力推动了工作按进度落实。

   这新房子,可比村口的基督教堂气派实用多了

    三城仁壕村的王员外老两口,已经住进新房快一个月了。房子里配套了厨房、卫生间、上下水、储物间,小区后面就是养殖圈舍。老两口高兴地说:“这新房子,可比村口的基督教堂气派实用多了。还是共产党好!”

  在季晓君的协调帮助下,三城仁壕村建起了一座20户土房危房集中连片小区,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居住条件,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村口不远处,就是三城仁壕村优质高产苜蓿基地和经济作物示范基地。村里的4500亩土地有效流转后,55户贫困户受益,人均年增收2200元。这个过去远近闻名的穷村,彻底大变样了。

  包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白晓清感慨地说,扶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通过驻村扶贫、结对帮扶,广大党员干部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强化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执行力和落实力明显提高,作风有了明显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党风带民风。驻村干部的积极性高,也调动了农牧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河落图村的水泥路修好后,进村的羊贩再也不担心翻车了。村里的杜二跃老汉,在养羊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一口气投入10多万元,买回130多只羊。“以前起哄的多了,这回驻村干部是来干实事的,咱信得过他们。”

  目前,包头市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共落实扶贫资金8.12亿元,改造贫困村危房1757户,解决11794名贫困群众安全饮水问题,硬化贫困村街巷98.5公里……

  一年的驻村工作就要结束了,看着崭新的村落、公路、圈舍和斗志高昂的老农民,季晓君却有些不舍得走了。(记者 刘江 吕学先 肖振英)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