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有钱没钱咱回家过年!
[ 导读 ]不论你是漂泊异乡的旅人,还是志得意满的商人,又或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也许这一年,你打拼换回成功,也许你辛苦一年收获不多。
也许这一年,你打拼换回成功,也许你辛苦一年收获不多……
春节快到了——
不论你是漂泊异乡的旅人,还是志得意满的商人,又或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也许这一年,你打拼换回成功,也许你辛苦一年收获不多。但过年了,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咱回家过年!回家看看已经日渐年迈的父母,看看印象中的故乡是否已经翻天覆地。家,这个温暖的地方永远在等你。与父母闹别扭一年未通电话 如今回家过年要说出爱
于甜甜是一名会计,她的家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从高中开始就来我市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2013年6月毕业的时候,小于推掉了父母找好的工作,选择留在我市奋斗打拼,父母十分不理解她的选择,因此,她已经快一年没有给父母打过电话了。刚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工作生活窘迫,小于做过销售、兼职。之后经过多次应聘,她终于被一家会计事务所录取了。
她说,工作后印象最深的事是一次出差时,单位合作方的一位工作人员为了压低成本故意刁难她,指责她工作不专业,她面对对方的质疑与诋毁只能赔笑脸、作解释。回到宾馆后,她躲在卫生间里哭了很久,之后又生了病,一个人一边打点滴一边做成本核算,委屈得不得了,忍不住想给妈妈打电话,最后忍了忍又挂掉了。因为她怕妈妈说“回来吧”,怕妈妈说“早就知道你坚持不了”。“爸爸妈妈永远斗不过孩子,因为他们爱我。”小于说,她生病时虽然是舅舅和舅妈一直照顾她,却告诉她,她的父母放心不下曾偷偷来呼和浩特到她工作的单位看过她。
今年,于甜甜要回家了,回家去见爸爸妈妈,告诉他们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一直认真地过着每一天,女儿是他们的骄傲。
一个人来呼打拼19年 已有3年未回老家
“今天白菜不错,1块1斤,西红柿5块1斤,您看要不来点?”“一共是18块2毛,找您1块8,收好。”赶上中午做饭的点儿,韩老板一直忙碌着,卖菜、装袋、找钱。
今年34岁的韩美俊,已经离开老家通辽市来我市奋斗19年了。15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寒,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辍学出来打工,赚钱养家,供弟妹上学。
韩老板说:“1997年刚出来时什么都不会,学历也不高,只能去饭馆打工,从最基本的打杂开始,摘菜、洗碗、收拾后厨什么都得干,一个月才发150元。慢慢的,老板看我挺勤快的,就让我学配菜,工资也涨到了500到800元。后来饭店不景气,我也攒了点钱,就开始卖水果、蔬菜。”就这样靠着自己辛苦赚的钱,韩老板开了一家蔬菜店。
“现在生活好了,安定下来了,虽然赚不了大钱,但是养家是够了,我的小女儿也出生了,生活挺幸福的。”说起女儿和妻子,韩老板满面笑容,他过年准备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我已经3年没有回家了,今年无论如何也要回家看看父母,他们年纪大了,需要儿女的照顾。”韩老板说。
只有回家过年 才有家的味道
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长途汽车站候车厅看到,喧闹的人群中夹杂着浓浓的年味。
“我家在赤峰,离这儿不是特别远,为了能快点回家,我选择坐长途汽车,十多个小时就能回去,火车得需要20多个小时。”候车的蔡先生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我现在的工作是医药经销商,与往年相比,今年效益并不是很好,但话说回来,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而且女朋友还没见过家人,准备带她回去见见。”
蔡先生说:“我觉得今年一年都挺好的,没什么特别烦心的事,事业也算顺利,爱情也不错。新年愿望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年年都一样过年,可归根到底其实盼的都是一个回家的由头。过年了就可以放下工作,回家和思念的亲人吃个团圆饭,实在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我在一年中期盼的了。那种家的味道不仅能从熟悉的饭菜中尝出,更在家人面对面的交流中感觉出来。平时只能在电话中说,有委屈怕让家人着急,心里再难过也说好,但面对面说话时情绪就会控制不住,觉得自己到了安全的地方,有了心理安慰。看到父母都健健康康觉得心里特踏实,自己吃苦的事儿都忘了,只要他们过得好,我在外面做的都值得。”
为回家过年 坐40个小时火车也不累
在呼和浩特火车站候车厅外,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见到了牛先生。“说起春节回家还得从上大学时说起,第一次回家过年时只知道回家就能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 牛先生回忆,上学的时候,一年中有两个假期都能回家,那会儿真是为了买票凌晨就去排队。回家的车只有一趟,虽然呼和浩特市是始发站,但上车的人特别多,排了两天才买到硬座票。回家得坐40个小时火车,除了睡觉就看着窗外,自己离家越来越近的那种感受真是描述不出。2005年,工作之后的牛先生就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回家了。
“我家在呼伦贝尔的牙克石,特别远。有时因为工作忙,过年回不了家,看到别人一家团聚的照片心里特别难受。”牛先生说,在外打工这几年,他端过盘子、摆过地摊,什么都做过, 直到两年半前才和妻子开了一家美甲店。这几年只要能回家,无论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在一桌团圆的年夜饭中暖了心,又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决心。现在自己也有了孩子,对回家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不仅仅是自己需要家的温暖,家里的父母更盼望着看到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吃苦,过得好不好,是胖了还是瘦了……这些都是为人父母后才感受到的,以前只考虑到自己而没有想到父母。过年回家看着他们身体好,多陪陪他们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我的新年愿望是希望能阖家团圆,别看只有四个字,分量是很重的,它承载着多少游子与父母的思念啊!”牛先生说。
思念家乡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终于,我能回家了!现在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昨日上午,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在幸福小区见到了正要回家的刘先生。
刘先生的老家是兴安盟突泉县农村的,2002年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后留在我市工作。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电子工厂打工,租房住。虽然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才800多元,但是除了固定的开销外,每个月还会给父母汇200 元补贴家用。
“记得工作后第一个春节回家时,送给父亲的第一件礼物是电动剃须刀,虽然才花了25元,但是父亲却特别高兴,而给母亲的第一份礼物则是一双袜子,虽然才花了2元钱,但是母亲非常喜欢,至今还保留着。自从那以后,每年春节回家我都会给父母带礼物,虽然不是很贵重,却表达了我的一份心意。”刘先生说。
采访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35岁的刘先生现在已经是一家电子工厂的部门经理,收入和刚毕业时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还在我市有了自己的家。“老家现在只有一个小院子和三间破旧的平房,已经快70岁的父母依然生活在生养他们的故土。虽然我已经成家立业,但是在我心中,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刘先生说,“这个是给父亲买的按摩机,这个是给妈妈买的风衣……我们准备2月13日上午驾车回家,好久没有听到母亲的唠叨,也很久没有陪父亲喝一杯酒,这次回家想多住几天,好好陪陪父母。”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看到,在交谈时,刘先生的脸上一直挂着幸福与喜悦的笑容。
留在老家的孩子 是父母最大的牵挂
在外面已经打拼一年了,想着家里可爱的两岁儿子,26岁的 河南小伙儿小李和妻子小朱恨不得马上就能回到家,见到久违的 父母、亲朋好友和可爱的儿子。
小李说,他的家乡是河南省安阳市,因为妻子的很多亲属都在我市开店做生意,所以他在2012年成家后与妻子来到我市打拼。开始,夫妻俩在文明路租了一个店铺卖洗化用品,但是由于第一次当老板没有经验,干了3个月后倒闭了,仔细一算账,不但没有赚钱还赔了5000多元。 店铺倒闭后,夫妇二人先后开始了打工生涯。最终,他们打工的熟食店老板悉心教给他们开店的经验,并帮助他们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分店。
小李告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2014年5月,我的熟食店开业了,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如今不但经营得很好,同时也有了一些积蓄。一开始打算正月初二回家,现在一想起两岁的儿子还在老家由父母带着,实在想得不行了,最终将已经买好的火车票退掉了,改成飞机票,2月15日就能飞回老家了。”
“一进了腊月,父母就经常打电话问我们何时回去。每当提起儿子,我都会悄悄地流泪。是啊!两岁的孩子应该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可是我们已经有一年没见到孩子了,现在对回家的渴望特别强烈。看!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儿子,过年了,我们回家!回家好好陪陪我的儿子!”小朱看着手机里面儿子的照片再次泪水涟涟。
[责任编辑:赵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