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创新举措 用足政策 实现就业工作转型发展

30.12.2015  12:18

  2011年到2015年是乌达区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关键的五年。乌达区就业工作结合区情,在破解地区结构性失业难题的同时,以解决库区移民特别是棚户区搬迁居民的就业问题为重点,转变就业工作思路,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实现了就业工作的转型发展。

   工作重心下移变被动为主动

  “十二五”期间,乌达区重在增强就业工作的服务意识,下移工作重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乌达区将占地2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改建为就业服务大厅,将小额担保贷款、失业保险、职业介绍等业务全部下放到服务大厅,实行“一对一”、“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大厅的改建将从前办事需要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地找,变为只要能找到大厅就能办事。站在群众的角度,乌达区提升大厅的服务质量,精简了办事流程,普遍省去了镇办这一步,每一项业务至少要比从前少了一到两个环节,“瘦身”后更便捷的工作流程让所有前来办事的人员深深受益。

  乌达区改变以往有求才应的工作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再等求职者来登记找工作,而是加强了与企业间的联动,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在企业建立起了空缺岗位数据库,在就业局建立起介绍求职人员基本信息的数据库。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寻找岗位适合的求职者。乌达区定期举办用工洽谈会,将洽谈会开进了办事处、社区,甚至是企业,同时,还积极拓宽用工信息传播渠道,不但开通就业局网站、限定接收范围的短信平台、飞信业务,还开通了行业手机报、微信平台。为了让信息接收人群更详细地了解传播的信息,乌达区还通过宣传单、“金点子”广告等传统的宣传方式发布信息、解读政策,送信息到需求者手中。

   建起9个实训基地破解结构性失业难题

  乌达区认识到,就业培训不但要提高劳动技能,还要改变求职者的就业观念。

  针对库区移民这些失地的居民,乌达区开展了大量循环式的创业意识培训,引导他们中有创业意愿者迈出创业步伐。为改变求职者有业不就、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的状况,乌达区通过“千人看园区、数岗供求职”等活动让他们了解企业,激发其进企业求职的意愿;通过各类走访、转变就业观念的宣传,尤其是组织创业成功人士、已就业人员组成宣讲团,走进培训班、用工洽谈会现场以身说法,引导求职者创业,或先就业再择业。

  乌达区是一个工矿区,一直以来进企求职是一条重要的就业渠道。为提高求职者的专业技能,乌达区依托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等,实行“校政企”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求职的成功率。面对经济下行的形势,乌达区还摆脱以往进企就业是主渠道的模式,将求职者向三产分流。五年间,乌达区通过多种途径争取资金,建立起有针对性的培训基地9个,对于那些不愿和不能进企业就业的求职者,从三产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培训。其中,家政培训实训基地培训求职者家政技能,缓解了乌达区乃至全市40岁左右妇女的就业压力。乌达区高度重视提高学员的合格率,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学员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一方面使培训更加规范,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促使那些有一技在身的求职者实现就业。

   创新举措用足政策

  五年间,乌达区鼓励有创业意愿的求职者创业,到目前,已经有3000多人走上了创业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小额担保贷款为创业者解了燃眉之急。在这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就业局深深地感受到其申请门槛高、贷款额度小,不足以为创业者真正地解决实际困难。于是,乌达区改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的部分流程,让好政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威力。乌达区将最高申请额度由以往的10万元提高到了50万元;放开了申请人户籍的限制,只要创业者的店铺在乌达且具备一定规模就可以申请;担保人也由10万元需要4到5个人放宽到3人即可。这些举措让乌达区在小额担保贷款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为促进创业,乌达区积极新建并提供场所,为创业者提供可以选择的项目。其中,乌达区的维邦市场暨库区移民再就业综合市场就是促进库区移民再就业的重要载体。这里设384个铺位,可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乌达区已经回购部分铺位,用于解决库区移民的就业难题。经过调研,乌达区总结出解决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要扬长避短,对于那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库区移民就要在老本行进行安置,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园已经解决了80多人就业问题(文/王秋华王峰)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