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变化说不完——包头市重点工作观摩检查追踪
(原标题)村里的变化说不完——包头市重点工作观摩检查追踪
乌兰计一村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本报记者郭力摄
黄花滩新村村民王金枝在翻动花菇。本报记者格日勒图摄
包头市新农村的新生活。本报记者格日勒图郭力摄
包头市新农村的新生活。本报记者格日勒图郭力摄
包头市新农村的新生活。本报记者格日勒图郭力摄
“十个全覆盖,党员干部把头带,危房改造换新房,居住环境真不赖……”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万胜壕村民自编自演的歌舞回荡在乡村牧野。
十月的包头乡村大地,一派丰收和繁忙景象。10月9日到10日,循着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的足迹,记者走进一个个焕然一新的村庄,感受和记录“十个全覆盖”工程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农牧民发自心底的喜悦。
【场景一:“为啥农村的房子比城里贵?这就是‘十个全覆盖’带来的新变化!”】
时间:10月9日上午地点:达茂旗百灵庙镇黄花滩新村人物:村民王金枝、村卫生室大夫冀贵红
10月9日上午,黄花滩新村卫生室大夫冀贵红仍然激动不已,8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和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率领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来这里的情景始终萦绕在他脑中。
“王君书记这是今年第二次来咱黄花滩新村了。4月份来时,村卫生室还没投入使用。这次,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仔细看了卫生室,王君书记询问了新农合报销比例和村卫生室的就诊情况,叮嘱我们一定要把村的卫生事业搞好。”
黄花滩新村的村民同样沉浸在快乐中。
走进一户崭新的村民住宅,房后大棚的花菇架上,摆满了花菇。60岁的村民王金枝满脸笑容地迎出来:“花菇长得可快了,一年好几茬。今年我家在花菇上就能收入1万元。一辈子种土豆和蔬菜的我们,在‘十个全覆盖’带动下开始搞高科技农业了!”
黄花滩新村有71户、185名村民。过去,黄花滩旧村80%以上的住房是危旧土房。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时,达茂旗把该村整体搬迁建新村。
新村共投资1524万元,新建住房71套,在进行安全饮水、街巷硬化、安装路灯、村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超市拔地而起。不仅如此,每户还建了12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村民每户个人只掏了2.5万元就住上了新房,蔬菜大棚每户只掏了2000元。
黄花滩新村党支部书记陈百灵介绍,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去年,村里试种了3万盆北虫草,今年已增加到15万盆了。9月份,村里又试种了油用牡丹苗子,明年准备扩大种植。今年30多户村民还搞起了农家乐和家庭小旅馆,规模较大的有5家……“现在,村民们的心气儿是越来越高了!”
陈百灵很骄傲:不少城里人现在想买我们村的房子,价格提到了十六七万元,比百灵庙镇的有些新建小区还贵,但村民们都不卖。“为啥农村的房子比城里贵?这就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变化!”
【旗县委书记感言】达茂旗委书记伏瑞峰
“十个全覆盖”是一项民生民心工程,惠及了达茂旗12万各族群众,增加了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十个全覆盖”是一项德政工程,缩小了城乡差距,描绘出达茂儿女改变命运、建设小康、营造和谐的壮美画卷;“十个全覆盖”是一项发展工程,促进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十个全覆盖”是一项强基固本工程,强化了基层组织,拉近了干群关系;“十个全覆盖”是一项政治工程,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的生动体现,促进了民族团结,筑牢了北疆安全屏障;“十个全覆盖”是一项乡风文明工程,倡导的是“诚、信、礼、义、孝、勤、善、仁、俭、智”,提升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