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集团“3圈”加“3期”打造“绿洲煤都”
原标题:神东煤炭集团“3圈”加“3期”打造“绿洲煤都”
在地跨陕晋蒙三省区、产量达到2亿吨级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神东集团建成了一处让世人惊叹的“绿洲煤都”。
神东集团是央企神华集团的骨干煤炭企业,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是黄河上中游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在建设初期,这里风蚀区面积占70%,平均植被率仅为3-11%。1985年神东矿区开采之初,就提出了“建设一流的能源基地,必须有一流的生态环境”的开发思想,之后又提出“3圈”加“3期”的防治模式,即采取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和中心美化圈三个空间层次进行综合防控。在矿区50公里范围内的风沙区和水土流失区建设草灌乔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从根本上遏制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形成“外围防护圈”;在矿井周边山地水土流失区,建设乔灌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常绿林,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形成了矿区周边的景观林带,形成“周边常绿圈”;在矿井生产生活区进行园林化建设,营造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建成“中心美化圈”。
针对本就脆弱的环境,该集团在采前便先期进行大面积治理,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使区域环境具有抗开采扰动的能力;在采中通过创新井下开采技术,对开采早证的地表裂缝、塌陷进行封堵,并补种绿植,减少地面水土流失;采后通过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水保功能,种植沙棘等经济作物,实现“开采一次性煤炭资源,建设永续利用的水土资源”的目标。该集团积极与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了30多项沉陷区水土保持治理科学研究,取得了成果:2008年,《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千万吨矿井群资源与环境协调开发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微生物复垦关键技术》获得陕西省林业厅科技创新特等奖……
在神东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示范区负责看护的工作人员毛永东说:“以前的荒沙地由黄变绿,现在种上了沙棘、野樱桃,已经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地表。”
在神东煤炭集团成立之前,负责这一区域煤炭开发的神府、东胜两大公司就分别组建了环保绿化机构和专职人员,全面负责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还特地向国家财政部申请在每吨煤成本中提取0.45元作为环境治理专项资金,而这一举措持续至今。伊金霍洛旗小柳塔村的王玉成说:“以前全是沙漠没有路,出门连车都骑不了,只能步行,现在绿化搞得很不错,我们生活得很舒心。”今年39岁的王玉成住在神东集团与地方共建的乌兰木伦新村,一家4口人住上了320平方米的小别墅,小区里楼房漂亮整洁、树木环绕,不远处的山上还有刚刚修建好的景观林。
在神东大柳塔西山常绿林区,67岁的刘面鱼已经在此看护了10年。在他的记忆里,这里曾满是黄沙和废弃煤矸石,“那会儿刮风的时候,大柳塔镇满城都是沙子,有时候人都看不清。”随着神东集团的工作人员把山里的煤矸石挖出来,把沙子清扫干净,再种上樟子松、油松、侧柏等适宜生长的常绿作物,这里的环境大大变了样。现在这里不仅空气好了,还有了诸如野兔、山鸡和多种鸟类等野生动物。“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关键是生态平衡了。”刘面鱼对这些年环境的改善由衷地高兴。
位于伊金霍洛旗上湾矿沉陷区的红石圈区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此前这里沟壑纵横,加之又是裸山绿植很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通过10多年治理,这里种植了山杏、文冠果以及其他一些经济作物,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使原来的自然灾害多发地转变成为集水保、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观林带,还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杏树开花、成熟的时候,许多附近居民都上山来游玩照相,平常周末也有不少人来这里逛。”当地居民张启亮说。
30年来,神东集团坚持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并重,不断创新管理与技术,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累计投入治理资金达13.1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44平方公里。(记者 王玉琢 通讯员 高会武)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