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内蒙古如何走好先手棋?
原标题: 科技 创新,内蒙古如何走好先手棋?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科技创新工作评议侧记
据国家科技统计监测,2014年内蒙古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20位,较“十一五”上升了一位。但总体看,我区还是科技创新弱区,区域创新能力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如何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在近日召开的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多位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谈了自己的看法。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李东升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发挥,但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他列举了一组数字:2014年,全区有R&D(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6.1%,但不及2013年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为此,他建议,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技创新离不开必要的投入。这些年来,我区科技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前4年,全区R&D经费累计投入425.9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投入总额的2.2倍。另一方面,投入偏低,仍然是制约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张志忠认为,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绩效,发挥好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区科技活动人员7.87万人,其中从事R&D活动人员5.02万人,人才支撑作用不断显现。但是,代表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尚无一人,企业中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只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创新领军人才更显匮乏,成为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副主委、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边占喜表示,采取措施培养、留住和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至关重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关键环节,只有完成了这个环节,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实用技术转化工程,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科技成果闲置浪费严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赵存发建议,应该从机制体制完善上,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近年来,自治区建成近600家各类创新平台载体,成为集聚创新要素、凝聚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38家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运行,为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探索道路。但据自治区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25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内蒙古没有一家,33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2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内蒙古分别只有2家。对此,自治区人大代表、内蒙古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程玉琳建议,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区过多依赖投资和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是必然选择。”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一份调研报告建议,要下定决心摆脱对投资和要素驱动过分依赖的思维惯性,把发展理念和方式切实转变到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