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外卖:披着新型餐饮“外衣”的黑作坊
一家网上外卖餐厅的厨房开在一间车库里
车库内的厨师和配菜正在忙碌 记者 宝盖玉摄影
没有牌匾,甚至没有餐桌,一间不到70平方米的民宅,就是员工宿舍与厨房。或者一间车库经简单改装便能开始做“生意”,又或,他们会出现在很难寻觅的城中村平房区。然而这一切,对于网上外卖却显得并不十分重要。
在互联网外卖的新型餐饮“外衣”下,这种超低成本、无限回报的经营方式在不断膨胀,他们“幽灵”般地存在于城市中每一个顾客看不到的角落。
火爆的网络外卖
回民区什拉门更平房区。上午10点过后,有几处房子升起炊烟,其中一家便是王栋(化名)的,这时,王栋的生意又来了。
因为订餐火爆,王栋与妻子每天从10点便要开始做饭,妻子负责做饭,他负责买菜和送餐,对于妻子的餐厨手艺,王栋深信不疑。每天早上天快亮时,王栋骑上电动车在呼市各大菜市场转悠,因为长期进货,王栋深知哪家市场的菜价便宜,哪个摊位的分量能给足。
“多的时候,一天要卖出100多盒。”王栋心里有笔账,他知道卖出多少,才能赚够自己外出打工的钱。他说,如果外卖送餐不如外出打工挣得多,他就不准备干了,但显然,王栋似乎还有干下去的信心。
为送外卖,他新买了一辆电动车,妻子做好饭后,他便开始送外卖,有时因交通原因,耽搁了,饭菜便变凉了,然而这一切却并不能影响王栋的生意,如有顾客在网上评论饭菜凉的问题,王栋总能找到理由去辩解。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王栋在多家第三方外卖网站平台上进行了注册,一时间,他的客源更多了,收入也更趋于稳定了。
当然,王栋也更忙了。
与王栋几天的相处,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其实做这种外卖,不只是我一家,多得很。”随后他把手指指向了回民区海拉尔西街。
暗访:宁静中的喧嚣
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这是在小区车库里做菜送外卖最好的理由。
在位于回民区海拉尔西街的温馨家园小区,如不仔细寻找,无法发现位于小区西侧的一排车库内,有一间车库正往外冒着油烟。越走越近,能闻到从车库传来的“饭香”。在这间由车库改装的厨房中,1名男性厨师正在炒菜,还有2名60岁左右的妇女正在切菜或装盒。这间车库面积不足30平方米,但厨房设备却一应俱全,除炒菜必备的一些器具外,厨师也穿着印有该家店名LOGO的上衣。在“厨房”门口堆放着成箱的矿泉水以及饮料,任凭太阳照着。临近中午,经过这里的小区居民有很多,但却并没有进入里面买饭的,只有苍蝇不断地飞来飞去。
“这个网店是我儿子弄的,他工作忙不过来。”正在切菜的一名妇女告诉记者,因为他们家就在小区里面,所以为就近又便宜,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租下了这间车库,经简单改装,便成了厨房,从开始运营到现在,大概有3个多月。她告诉记者,租在这里,还有一个好处便是不用办理相关证件,也可以轻易躲开工商与食药部门的检查。
就是这样的一间车库,却入驻了美团外卖网络平台,且在运行不到半年的时间,产生了自己稳定的客源。这家作坊的网店名为“贼暖80后”,在美团外卖平台上,可以查找到该外卖网店可点20余种盖饭、炒饭,在评论部分中,记者看到,有不少评论者称赞其饭菜可口。可大多数的网友却不知,这样可口的饭菜是在一间车库里完成的,而做菜的厨师,是老板以每月2500元雇来的。
在公园东路巴黎广场南面的一处老旧小区中,同样有一家名为“好乐邻自己家厨房”做网上外卖的商家,这家外卖商家的厨房位于小区内一处民房里,这是一套三居室的居民房。进门后,右手边是一个锁着门的屋子,左手边是类似储存室的屋子,约有5名工人正在该屋内整理蔬菜,再往里走是厨房,厨房正对面摆着几张上下铺床位的床,且床上都有行李,屋内有几名年轻男子在抽烟聊天。在厨房与这间宿舍的中间放着冷冻设备,在冷冻设备旁边的地上,散落着被冷冻过的成包鸡肉,但屋内的人却视若无物。
记者以订餐者的名义询问屋内的人,这里的食品是否卫生安全?一名穿黑色上衣的男子说:“你放心,我们有营业执照,出了问题我们都是负责任的。”说着,他带记者来到厨房旁,指着墙上已落满油烟与灰尘的一张纸说,这就是他们办下的营业执照。记者走近一看,确实是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通过暗访调查,记者发现大多数的家庭作坊式网络外卖餐厅均位于小区或平房区之内,这些地方大多没有牌匾,如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