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08.06.2016  14:07

  5月19日至20日,广西玉林市容县黎村镇,20小时内降雨量高达252.2毫米。山洪说来就来。荣丰村全村百姓,在这场“生死时速”竞赛中跑在了山洪之前。20日上午10点,村党支部书记黄显礼的手机收到县里的山洪预警短信,并随即拉响警报器通知村民转移。实际人口超过11万的黎村镇虽受损严重,伤亡人数却是零。

  黄显礼说:“好在装了预警系统,老百姓才转移得这么快,要像以往,估计现在洪水上来了人都还没转移完。”对阵多轮强降雨,防治体系再次在与山洪的较量中胜出。

  山洪灾害防治体系筑起生命屏障

  3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已出现17轮强降雨过程。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在雨中频频发力,凸显防灾减灾效益。国家防办新闻发言人张家团介绍,今年以来,全国共有10个省(区、市)675个县(市、区)发布6287次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利用已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向28.2万名相关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318.3万余条,启动预警广播9000余次,累计转移受山洪灾害威胁群众约49万人,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2010年11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启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2012年,我国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山洪灾害防治区2058个县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截至2016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累计投入279亿元。

  据统计,已建项目累计发布预警短信5800多万条,启动预警广播58万次,转移人员2100万人次,避免人员伤亡数十万人次。自2011年项目逐步完成以来,年均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2010年年均死亡人数减少60%以上。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已初步实现“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的目标,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监测预警系统打造“最强大脑”

  与山洪抢跑,“发令枪”响自哪里?如何于分秒之中决策“起跑时间”?根据什么判断和发送?

  由黄显礼手机上的预警短信上溯,记者找到了线索。5月20日上午10时,容县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平台发出强降雨警报:过去1小时黎村镇满垌站降雨达47.5毫米,思贤站达57毫米。县防汛办随即通过平台向各镇相关人员、村干部等发出预警短信,要求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的人员。当天黄显礼收到的十几条预警短信均来自这里。这次强降雨过程中,容县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共发布预警信息2773条。

  类似的监测预警平台,已在全国7个流域机构、29个省、305个地市、2058个县建设完成,实现了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网络的基本覆盖,以及国家、流域、省、市、县及重点乡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它们就是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打造的“最强大脑”——全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这个覆盖山洪灾害防治区的“最强大脑”,包括雨水情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其中新建的山洪灾害监测网络含雨量及水位自动观测装置6.2万个、简易监测站40万个,好似拥有了无数24小时值守的“一线观测员”,初步解决了我国山洪灾害防御缺乏监测手段和设施的问题。

  群测群防接力“最后冲刺”

  如果说“最强大脑”承担的是推断、预警暴雨转化为山洪的“接力”可能,那基层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就是决定百姓能否安全转移“最后冲刺”的关键。

  5月7日1时至7时,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普降大暴雨,山洪暴发。全县各村责任人接到预警后采取鸣喇叭、敲铜锣等方式发布预警信号,安全转移群众290人。梅江镇双河村白岩组村民熊云珍激动地说:“大树倒下来把我房子压垮了,多亏政府建起了预警系统,喇叭声音响,信息传播快,及时组织百姓转移。要是像以前一户户地敲门喊人,我们全家几口人都没了!”

  如今我国已在山洪灾害防治区配备了广播、喇叭、铜锣、手摇报警器等100多万处报警设施,初步实现能多途径及时有效发布预警信息,打通了预警发布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冲刺”,不仅要让隐患点百姓能顺利“接力”跑起来,更要知道往哪儿跑。5月20日黄显礼拉响警报时,当地许多村民看到雨势迅猛,已自发按预案到安置高地避险。这是此前村里多次山洪灾害防御演练的结果。

  同时,根据《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防治区内已建起县乡村组干部负责制、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简易监测预警设备等共同发力的基层群测群防体系,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山洪灾害群测群防模式。

  “面对今年严峻的汛情,国家防办已将督促各地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正常运行作为重点工作,陆续抽查。后期还将根据降雨情况,继续抽查各地平台运行和雨水情自动监测站点报汛情况,以确保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汛期正常运行,关键时刻发挥防灾减灾效益。”国家防办防汛一处副处长褚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