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07.03.2017  19:33

  壮美瑰丽的雪山上,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让登山者置于险境;遥远寒冷的北极,海冰融化让北极熊失去家园;静谧蔚蓝的冰湖,也可能瞬间溃决成灾。这便是冰冻圈不断发生和面临的灾害与风险。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呼吁,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时,尤其应加强冰冻圈灾害的风险管理。

  冰冻圈灾害频发,影响不容小觑

  冰冻圈,这一地球表层连续分布且具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包括冰川、冻土、河冰、湖冰和积雪、海底多年冻土,以及大气圈对流层和平流层内的冻结状水体。在人们的意识里,冰冻圈有着冰冷坚硬的“外壳”。但面对气候变化,它脆弱敏感,是气候系统中最敏感的圈层。

  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秦大河院士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冰冻圈各要素的冰量总体处于退缩状态。比如1979年至2012年间,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继续减小;1993年至2009年间,几乎全球山地冰川都在退缩。

  “要知道,冰冻圈是远离城市等人类活动集中区。冰冻圈快速变暖,进一步证明了全球变暖这一事实。”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冰冻圈灾害发生的频数和强度呈增强趋势,影响也更加严重。这些灾害包含的种类很多,包括雪灾、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冰雪洪水、冻融、冰凌等。

  以西藏为例,这是我国受冰冻圈灾害影响的典型地区。1951年至2002年,西藏共发生119次雪灾,雪灾致死325余人,死亡牲畜超过1090万只。

  “青藏公路大多路段路面下多年冻土层厚度在减薄,如果气温持续上升,青藏、新藏、川藏、滇藏等道路冻融病害将更加严重。”秦大河院士指出,在我国天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黄河宁蒙山东段和西部广大牧区,冰冻圈灾害影响都极为严重。

  被灾害逐步“蚕食”的冰冻圈,这些年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比如中科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对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冰冻圈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在冰冻圈地区未来重大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因素。

  加强冰冻圈灾害风险管理,步伐不容迟缓

  秦大河院士指出,气候变化应对及其冰冻圈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宜早不宜迟”,要立即行动起来。

  此前,他曾呼吁在“十三五”国家防灾减灾规划中高度重视冰冻圈地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集“灾害预警预报、风险处置、防灾减灾、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于一体的冰冻圈灾害综合风险管理体系;要强化防灾减灾基础知识的社区宣传和普及,增强承灾区居民防灾、避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入分析冰冻圈灾害成因机理。

  他还从更高的站位上来看加强冰冻圈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在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在冰冻圈地区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生活着大量居民,冰冻圈灾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冰冻圈的变化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加剧,共同影响着全球和区域水循环、碳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分布格局与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从我国情况看,冰冻圈地区集中分布于西部、北部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核心区域。”他认为,冰冻圈的致灾因子虽较难克服,但承灾区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可以减小或规避其风险。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冰冻圈灾害、管理灾害风险的总体意识仍有待提高,管理新风险和巨灾风险的能力急待加强。在综合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部门分工和协作、基础性能力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公众也需进一步提升参与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