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圆梦小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攻坚·圆梦小康】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上半年我区脱贫攻坚综述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6-08-02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关键所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年内要确保21万人稳定脱贫、10个左右区贫县摘帽。
为了打赢这场“硬仗”,上半年,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认真认真再认真,精准精准再精准,交出了一份靓丽的“内蒙古答卷”。
机制创新 激发扶贫巨能量
脱贫攻坚,先要摸清贫困家底儿。
截至2015年底,我区共有57个贫困旗县、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80余万贫困人口。这是扶贫工作开展多年剩下的最难的一部分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常规措施难以奏效。
今年,全区计划脱贫21万人,对有劳动能力的8.5万人通过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脱贫,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5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对居住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0.7万人通过生态补偿脱贫,对因学致贫的2.5万人通过发展教育和资助政策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4.3万人通过政策保障兜底脱贫。
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拿出了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上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工作为龙头,以“十个全覆盖”“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为抓手,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不脱贫决不脱钩,不脱贫决不收兵。在年初的自治区脱贫攻坚推进大会上,自治区政府与盟市签订了年度减贫责任状,建立了自治区负总责、盟市旗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各盟市、旗县、苏木乡镇也逐级签订了脱贫责任书,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将脱贫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
大胆实践,亮点纷呈。全区各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新模式,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开展“菜单式”扶贫,贫困户自主选择政府提供的20多种脱贫产业,验收合格后政府进行补贴。通过政府“备菜”、部门“配菜”、贫困户“点菜”,使扶贫资金项目安排更加精准,效益更加显著。
赤峰市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在114个贫困嘎查村,以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理财收益三种模式,大胆开展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625万元,覆盖贫困户9404户、18906人,贫困户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创新大数据管理机制,开发应用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统计分析、精准监督、交流服务三大功能,实现对包扶干部、包扶措施和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的有效管理,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
……
开局渐见好。上半年,全区剔除识别不符合标准贫困人口21.3773万人,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14.4419万人,7244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嘎查村全部做到底数清、责任清、办法清、工作要求清,挂出全村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分析、“五个一批”分类扶持措施、贫困村脱贫任务、贫困户脱贫任务五张图,35.7万贫困户全部建好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三本账”。
全面推进 处处皆有新变化
干非常之事,行非常之策。“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实施,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非常之策。
“过去都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蔬菜的运输成了问题。现在村里的路做了硬化,宽敞又好走,订蔬菜的老板们的货车直接就开进来了,再不用为发货发愁了。”赤峰市宇宙地镇刘营子村村民刘增武说起“十个全覆盖”工程赞不绝口。现在,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刘增武加入了村里的蔬菜种植合作社,400多亩蔬菜,一年纯收入10万多元。
从2014年起,我区投入886亿元,完成了9388个嘎查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十个全覆盖”工程,其中贫困嘎查村2421个,占2834个贫困嘎查村的85.5%,其余413个将在今年8月底前全面完成。目前,已完成16.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危土房改造,解决了5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242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完成街巷硬化,1.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通电,35.1万户通广播电视,1909个贫困嘎查村新建标准化卫生室,2421个建起便民连锁超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落实了新农合新农保,提前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红色老区”兴安盟,兼通蒙汉双语、办事踏实的内蒙古党委宣传部文艺处调研员温都苏巴图在这里驻村蹲点。他的足迹踏遍了424户家庭,帮助94户农牧民盖起了新的砖瓦房,为170户农牧民修缮了危房。当地的老乡都说:“这样的干部真比亲儿子还亲。”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区每个贫困嘎查村都有1个帮扶单位、1支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确定了1名帮扶责任人。全区落实帮扶单位3463个,驻村干部1.1万名,15.2万帮扶责任人帮扶35.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草原牧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活跃着他们忙碌的身影。
今年,我区先后两批下达“三到村三到户”财政扶贫引导资金10.87亿元,已有853个嘎查村开工建设项目,项目覆盖农牧户5.63万户、15.48万人,其中贫困户3.95万户、9.50万人。采取自建直补、杠杆撬动、先建后补等模式精准使用项目资金,贫困户积极性更高,效益明显提高。
武川县哈乐镇根根渠行政村三队,全村39户135人,人均耕地5亩,全是旱坡地。根根渠行政村三队就近搬迁并入根根渠一队和二队后,原来的村庄恢复生态建设,交通不便、通讯等困难迎刃而解,同时村里还规划了大棚400个发展菌业。
上半年,自治区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根根渠行政村三队这样的村庄搬新家,挪穷窝。我区还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协调小组,组建扶贫投融资平台,分解下达了2016年搬迁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任务。“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全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相继召开,推动工作抓出成效。目前,76个项目旗县中已开工59个,建设项目2112个,已开工项目1526个,开工率达到72%。
与此同时,我区继续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扩大金融扶贫覆盖面,提高贫困户贷款比例。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55.8亿元,11.9万户贫困农牧民得到贷款扶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发放专项贷款210多亿元,41万户100多万农牧民获得扶贫贷款支持,贷款使用1年以上的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由1家扩大到了9家,实施项目的旗县由57个贫困旗县扩大到了81个农牧业旗县。
精准发力 不让一人掉了队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下半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定期核查,切实做实做细台账,提升建档立卡质量,完善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机制,把致贫原因搞准确,把帮扶措施定精准,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
多管齐下,才能奏好脱贫攻坚“交响曲”。我区继续实行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制度,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一次扶贫工作汇报、脱贫攻坚推进组每月调度一次扶贫工作、省级领导干部每月到贫困地区调研一次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出台“1+19”配套政策体系,推动行业部门履行职责。继续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脱贫责任和各级党员干部的帮扶责任,做到贫困村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贫困户帮扶责任人“三支力量”全覆盖。同时,严格考核督查,出台自治区对盟市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严格验收评估制度,做到成熟一个退出一个,脱贫一户销号一户。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我区将细化落实“五个一批”的具体措施。对有劳动能力、有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推广“点菜式”、杠杆式扶贫模式,让其选择想做的、能做的、会做的,扶贫项目、资金直接补贴到户到人;对有劳动能力但无经营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加大资产收益扶贫探索力度,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方式,让贫困农牧民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对因病、因学致贫的,有病的帮助看病,上学困难的帮助上学,住房有问题的帮助解决住房问题,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致贫原因复杂的,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实现帮扶措施叠加、政策措施叠加。
针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例高、大多生活在牧区和边境地区的实际,我区还将实施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牧区旗市以及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民族乡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
人心齐,泰山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内蒙古众志成城、信心满满!(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文明)[责任编辑 王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