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玉龙”追梦好日子
原标题:“玉龙”追梦好日子
1971年8月,一件轰动考古界的古玉器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田野里出土。这件5000多年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的玉雕龙,被专家们誉为“中华第一龙”。从此,翁牛特旗拥有了“玉龙故乡”的名分。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玉龙故乡”,深入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留下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嘱托。
总理的嘱托,点燃了百姓心中的热切期盼,也让各级干部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和神圣。2014年底,记者来到翁牛特旗采访,沿着总理调研时走过的路线,感受到了嘱托化实践、期盼变行动的热烈与欣喜。
办事大厅的“药方子”
走进翁牛特旗政务服务中心大楼,已是下午4点多钟。离下班的时间近了,前来办事的人少了,办事大厅显得有些冷清。但是,每个单位窗口的工作人员都坚守在岗位上。“办事的人再少,工作人员也不能缺位。为避免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今年我们把以往周五下午4点钟开例会的时间推到下班之后。”旗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永军说。
作为“全国百家政务公开政务服务试点”单位,政务服务中心必须直接面对百姓。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针对群众对政务服务提出的改进要求,旗委、旗政府下定决心: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达到减轻群众负担的“疗效”。
“药方子”开出来了:亮出“权利家底”,让审批事项更加透明。全旗41个有审批权限的部门“一把手”,将2356项权利拉出清单向社会公开,对服务事项进行公开承诺;旗、乡、村三级联动,“编织”起资源共享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13个乡级便民服务中心、109个嘎查便民服务站和327个村民组便民代办点,让便民服务的“腿”触及农牧民的家门口;大幅度缩减审批时限。实行工商注册“旗域通办制”、“审核合一制”和税务征收“同旗通办制”,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了80%。
更让百姓拍手称快的是,一些服务项目变群众付费为政府埋单,群众办事的成本一降再降。“旗里取消了户口本、结婚证、房产证、抵押证、土地证等8类证件的工本费收费项目,算下来每年大约能为群众节省30万元以上。”李永军算了一笔账。
真心为百姓着想,走群众路线就不会“拐弯儿”,党委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当然就更近了。在旗医院附近开餐馆的杨军,到政务服务中心申领工商营业执照,不到10分钟就拿到了新执照。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办一次工商执照,需要先办环保、卫生、食药监等好几个证,少说也得两个星期才能办下来。从4月份开始,只需药监一个证,药监部门提前掌握了情况,到窗口就能打证,真是方便多了!”
太平庄村的“现代化”
“这是我们村新建的村民活动室,能看书、能上网,能健身。”桥头镇太平庄村党支部书记朱云升自豪地介绍说。别看是村里的活动室,里面的设施却很时尚。阅览室里,一排装满各类书籍的书柜依墙而立,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两台联了网的电脑;健身房内,流行的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墙上“一起来健身”几个红色大字动感十足。
虽然被新建的多功能会议室所取代,村委会大院西侧的小会议室,却还刻意保留着李克强总理来调研时的原貌。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平房里,国务院总理与村民代表和老党员面对面座谈。针对村民代表反映的道路、用电、医疗等6个方面的问题,李克强总理特别叮嘱在场的各级领导:一定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站在小会议室门前,朱云升细数着一年来太平庄村的“现代化”进程:依托光伏新村建设,350户村民实现危房改造全覆盖;建成两处饮水工程,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修建乡村公路30公里,实现街巷硬化全覆盖;完成157户农网改造工程,实现农网升级全覆盖;接通数字电视信号,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建起500立方米的设施农业蓄水池,配备10眼水源井,村民不再为种地缺水发愁;新建蔬菜批发市场,筹建肉羊养殖小区,特色产业有了模样儿。
推开新建的村办医务室的房门,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输液室内配备了专用输液椅,药房里中西药柜泾渭分明,专用电脑不但存着村民的健康档案,还和旗里及市里的医院联了网,村民就医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事儿”的愿望。
村医孟庆虎说,总理与村民座谈时,他也参加了。他提出了村医待遇低,不够养家糊口的问题。没想到,他提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落实。6月,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出台新规,要求提高村医待遇,翁牛特旗村医从每个村民年均医疗费中提取的费用提高了5元。“我们村有2000多口人,这样算下来,一年能多收入1万多元。”孟庆虎高兴地说。
韩套格套的“扶贫牛”
从入冬开始,阿什罕苏木高日苏嘎查的韩套格套就忙得不可开交。作为高日苏庙独贵龙的小组长,他组织52户牧民成立了“组民爱乐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拉着16户贫困牧民一起“入伙儿”。
“这些贫困户以草场入股,还可以进入合作社务工。由合作社担保,帮贫困户每人贷了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合作社统一帮他们购买西门塔尔牛,放到合作社的养殖小区一起养,这样他们就多了一笔稳定收入,致富就有希望了。合作社现在有300多头基础母牛,算下来合作社成员人均每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韩套格套说。
韩套格套的“扶贫牛”,是翁牛特旗众多扶贫模式的一种。为了实现全旗7.68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旗委、旗政府可没少“想辙”。万名干部基层“大走访”就是第一招儿。干部们访回了问题,访回了办法,也访回了信心,全旗上下齐心合力举起了“精准扶贫”的大旗。
牧民拉希在海拉苏镇散达嘎嘎查算得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家是养殖大户,也是“精准扶贫”功臣。散达嘎嘎查八成土地沙化,大部分牧民日子过得很艰难。2014年,嘎查党支部确定以一个养殖大户带四个贫困户“一主四托”的互助合作模式。拉希等19个养殖大户带头与76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不到一年时间,其中的25户贫困牧民有了稳定增收的财源。
总理调研之后,翁牛特旗先后开工的重大民生项目有11个,涵盖教育、医疗卫生、公路建设、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与百姓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诸多方面。12月3日,天气格外寒冷。一大早,翁牛特旗上万名干部组成的111支工作队又向基层出发了。新的一轮基层“大走访”,干部们带上了更为艰巨的具体任务:每名干部结对帮扶两个贫困户,一包到底,直至脱贫。
同一方土地上,同一片蓝天下,古老的“玉龙”,惊艳了5000年前的历史,也瞩目着今天热切而执着的民生追求,这追求连着民本情怀的梦想:和谐富足的好日子。(记者 孙亚辉 戴宏 苏克 徐永升)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