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用创新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用创新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内蒙古党校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课题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理论突破和实践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基础。坚持创新发展要遵循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一.遵循问题导向,深刻理解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十三五”时期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新任务,突出表现在过去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失效,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凸显,经济发展质量低下,发展效益亟待提高。既有的制度安排、思维模式很难解决这些新问题。“十三五”时期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带来的深刻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积极谋划,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
创新发展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现实要求。过去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逐渐失效,急需创新发展思路,培育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而迅速的变化。老年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将同步加速推进,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也正在逐步消退。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逐渐消退。同时,以土地、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我国经济原有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渐失效,坚持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势在必行。
创新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制造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严重依赖国外,企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不断拉大,制约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另外,中国的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的结构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正日益突出,创新发展已成为破解发展约束的必然选择。
创新发展是经济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质量和效益问题。资本、能源等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但回报率正在下降,增量资本产出比下降明显。坚持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
放眼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大国较量的主战场,我们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把握发展的先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依靠创新,转变增长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遵循目标导向,正确把握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创新发展要牢牢锁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方向不动摇,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领域的全面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
一要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全要素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二要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方向转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三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四要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
(二)拓展发展新空间
积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推进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广阔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壮大海洋经济。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加强科学和技术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五)构建产业新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六)构建发展新体制
发展新体制就是要推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和制度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二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四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五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对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策引导。六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七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
(执笔人:武荣)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