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乌达泽园社区:黄河岸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18.04.2016  11:39

工人正为马彦科家重建凉房。(林东摄)

  春天到了,到处呈现勃勃生机。泽园社区,这个黄河西岸上的涉农社区也随之热闹起来。4月14日,记者走访了这个正在发生着变化的社区。

  沿着滨湖路往前走,黄的粉的花、高的矮的树,形成沿着道路伸向远方的彩带。不时,绿化工人劳作的身影出现在彩带间,他们在为这条彩画编织更美的颜色和线条。

  车辆一拐,驶上了通往第四居民小组的道路,两侧的空地已经种满了翠绿的樟子松,像是精神抖擞的士兵,迎接着前来的每一位客人。

  到处是绿,到处是这段时间新种下的树。

  再往前走,路旁是成片的已经种植完毕的果树。细细看,果树上长出了绿色的嫩芽,有的还抽出了花苞。这一大片树绿了美了村庄,也将帮助居民增收致富。

  蓝天绿树加上红顶子的民居,盎然生机迎面而来。

  整体搬迁,惠及农区居民

  在路的一侧,马彦科家正在盖凉房。去年,他们家的主房已经过修缮,上了红色的彩钢顶、刮了腻子。

  “凉房成了危房,正好有这么个政策,才能改造凉房、重砌院墙。”马彦科的妻子66岁,她由衷地感慨,“家里人要么上了岁数,要么有病,没有一个能盖房的人。要是没有政策,我们还得住在以前的房子里。”

  今年,乌达区计划改造危房80户,新建道路3.3公里、农业产业园道路6公里,立面改造1.2万平方米。目前,各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在危房改造中,乌达区将“十个全覆盖”与国家实施“去库存”和自治区鼓励农牧民转移进城、扶贫帮困等政策有效衔接,针对第四居民小组,尤其是呼和勃勒格地区沙进人退,生态恶化、居住分散的现状,根据居民意愿,鼓励居民或向条件较好的巴音敖包集中,或转移进城,让居民能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

  这一政策惠及第四居民小组全体居民,到4月14日已有36户居民签订了进城置换楼房安置协议。刘红信是其中一户,这两天他正领楼房钥匙,准备装修新房。“这个地方吃水就是问题,本身就没有水;一天到晚都刮着沙子,屋子里就没有个干净的时候。”眼见着就能搬上新房,刘红信甭提多开心了,“要是就靠我自己,住楼房?想都不敢想。”

  一系列改造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极大地实现了精准扶贫。

   绿化“彩”化,打造美丽社区

  在居民小组之间,正在进行的绿化工程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在道路一侧或是已经种好的大片大片樟子松,或是刚刚挖好的成排成排树坑,尤为壮观。按照规划,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种植宽为50米的绿化带,作为背景树,樟子松、尾毛、新疆杨依次排开,宽为30米;靠近道路的20米是色带或模纹带,将种植水腊、金叶榆、红叶李等灌木,形成绿黄红的色带。兴业路及农业园区内的绿化工作也正在紧张的进行中。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近300名工作人员正在抢工期,他们早出晚归,更是没有休息时间,计划在“五一”前结束种植任务。到4月14日,在这些区域内,已经种植了3.6万棵乔木。按规划,总计将种植6万棵,种植任务已经过半。

  再往前走,镇政府的周围、卫生院的周围及主路两侧的绿化也正在紧张进行中,从3月中旬开始,多个树种陆续被种在了空地上。这些在社区内部的绿化突出了精致,按照设计理念,所涉及的区域以打造园林景观为目标,节点上有小广场、导游路、凉亭、花架,为居民、游客提供游园的情趣及便捷。

  在种植季节结束后,沿着滨湖路走进泽园社区,小组之间将是错落有致的“彩”化带,社区内是精致而富有情趣的游园景观,一步一景,处处怡人,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奠定良好基础。

   干净整洁,共建美丽庭院

  走进第一居民小组,巷道干干净净。如今,门前整洁、垃圾入箱已经成了居民的自觉行为。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乌达区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服务职能延伸至泽园社区,由环卫局负责辖区内道路、垃圾池的卫生清理,社区保洁队负责居民巷道卫生清理、巷道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到指定垃圾池,做到日产日清;社区与居民签订了“门前四包”责任书,各户垃圾自产自清,不留死角。

  社区建设靠大家。为了切实推动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乌达区以“六城联创”为契机,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与新农区“十个全覆盖”工作目标,以庭院整治为突破口,在泽园社区启动了“美丽庭院”创建活动。

  活动要求居民迅速行动起来,争做“美丽庭院”创建活动的实践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清洁美化家园,改善生活质量;劝导监督破坏环境卫生、损毁公用设施的行为,以实际行动约束自己、带动他人,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美丽庭院创建还要求居民改变生活陋习,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家庭面貌的焕然一新促进农区环境面貌的整体提升。

  到今年7月底,乌达区将实现90%的农户庭院达到一星级以上标准,到年底实现95%的农户庭院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记者王秋华)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