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奖机制实施近五年,内蒙古草原生态好转、牧民增收

08.06.2015  14:33

原标题:补奖机制实施近五年,内蒙古草原生态好转、牧民增收

草原“疗伤”,如何持续?(美丽中国·调查)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 本报记者吴 勇摄

草原上牧民正在牧羊。 本报记者吴 勇摄

  核心阅读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近5年来,内蒙古草原的一些禁牧区生态得到恢复,牧民收入增加。然而,草原生态脆弱,恢复周期长。5年时间,对生态退化的草原尤其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来说,很难得到实质性恢复。眼看5年补助奖励期将满,如何形成稳定健全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2011年,国家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解决由于过度放牧、草原保护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草原退化严重、可利用面积减少、生态功能弱化、农牧民就业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从2011年起的5年间,在内蒙古、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如今,拥有全国最大牧区的内蒙古草原,补奖政策落实绩效已连续4年被评价为“全国第一”。今年是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年,草原补奖机制将走向何处,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每80亩草场允许养1只羊,草原生态逐步好转

初夏,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开始返青,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镇哈日高毕嘎查,一场细雨过后,草原已是一片新绿,看着羊群悠闲地吃草,牧民额仁钦露出喜悦的笑容。

额仁钦家是嘎查的贫困户,2000年,一场大水灾让他家200多只牲畜全部死亡,还欠了外债。直到2010年,额仁钦都只能把自家1.05万亩草场承包给其他牧民,自己靠租金和帮人放牧维持一家7口的生计。

201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内蒙古草原全面推开。按照政策,锡林郭勒盟的禁牧区每亩草场每年补贴6.36元,草畜平衡区每亩草场每年补贴1.71元。额吉淖尔镇被划为禁牧区,每80亩草场允许养1只羊,额仁钦一家每年可以领到6万多元补贴。

草原补奖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牧民手上。每年一领到补贴,额仁钦总会购买基础母羊扩大生产,他家的羊群像滚雪球一样壮大到100多只。“生态补奖政策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如果没有补贴,我家根本没办法开展生产,可能到现在还是靠给别人干活挣点糊口钱。”额仁钦说。

4年来,中央财政下达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奖各类资金160多亿元,内蒙古本级财政配套资金40多亿元,全区已有10.16亿亩草场纳入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范围内,146万户、53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经过4年多的休养生息,牧民的观念逐步改变,保护草原成为自觉,被动减畜正在向主动减畜转变,草原生态得到了很大改善。

监测显示,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饲草料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天然打草场为1.35亿亩,比2010年提高了1021万亩;草原补奖区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与2010年相比,草原补奖区牲畜头数下降了1428万羊单位,舍饲比例从2010年的58%增至2014年的65%,超载率也由2010年的24.14%降到13.32%。

  牧民尝到了生态的甜头,补奖办法仍需灵活调整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春季,是牧民最期盼雨水的时候。近3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牧民乌云达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风沙少了,雨水多了”。

乌云达来所在的洪格尔苏木旭日昌图嘎查紧靠中蒙边境线,兄弟3家12口人共同经营着4.5万亩草场。“没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之前,我家养了1200多只基础母羊,每年接羔之后一共2000多只羊。现在我们这里是草畜平衡区,有补贴以后,载畜量逐步减少到700多只基础母羊。现在没有过去那么累了,草原也比过去好,收入却没减少。”乌云达来说。

乌云达来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年羊出栏比过去少400只,2014年平均每只羊卖600多元,从账面上看少了24万元。可是草场补贴能拿到近8万元,每年雇人工和买牧草、饲料、兽药等的投入比过去节省20万元,这样算下来,收入比过去略有提高,生产也更轻松了。”

“过去牧民为了提高收入,尽可能多养羊。但是羊多了,草不够吃,购买饲草料成本也大,收入无法提高不说,草原也退化了。”东乌珠穆沁旗农牧业局副局长额日敦达来说。

此外,内蒙古东西跨度大,草原类型多样,载畜能力差别很大。例如东乌珠穆沁旗人均草场面积最大的地区能达4000多亩,而正镶白旗一些地区人均草场仅300多亩,目前,载畜量和补奖资金都是按照草原面积核算,算下来,牧民的年收入差距达到10倍左右。同时,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为卖畜产品,且超载过牧现象依然存在,继续减畜将导致牧民收入大大减少。

有牧民提出,现行的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均是参照2010年的牛羊肉价格制定的,固定不变的补贴标准与持续走高的生产成本和畜产品价格矛盾突出。“2013年每斤羊肉最高卖到31元,但是2014年只能卖到19.5元,平均一只羊就少卖350元左右。近两年牧草、饲料价格涨得很快。”苏尼特左旗洪格尔苏木牧民哈斯巴格那说。

“应综合考虑物价上涨、货币通胀等因素,建立草原补奖机制补贴奖励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专家建议。

  5年实施期将满,期待长效机制

为准确掌握补奖政策实施成效,内蒙古从2011年开始,对补奖区域内的草原变化情况及120个典型牧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建立了生态、生产、生活双向评估机制。

评估发现,草原生态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恢复周期长。5年的周期,对于生态退化草原,尤其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难以获得实质性恢复。牧民的生产周期很长,没了基础母畜,短时间根本缓不过劲来。

草原补奖机制目前实施期限为5年,2015年是最后一年。目前,因为草原补奖没有明确期满后牧民能否放牧或继续放牧,导致很多牧民持有观望情绪,惜售牲畜,减畜决心不足。更有人担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一旦到期,放牧“解禁”,可能带来生态倒退。

对此,内蒙古财政厅建议,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的长效机制,草原补奖政策应在实施满5年后,作为一项长期惠牧强牧政策持续下去,形成稳定健全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同时,从近年看,由于禁牧规模不足,部分退化和沙化严重的草原没能列入禁牧范围,部分退化程度相同的草原出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共存的现象,不利于草原植被恢复,也不便于管理。专家建议,草原生态是一项长期工程,仍需要时间进一步地恢复,即便草原生态好转,也要建立起草场可恢复、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应增加禁牧补助资金,扩大禁牧面积,将所有退化和沙化草原均列入禁牧范围。

“从长远看,禁牧的目的是让草原休养生息、恢复生态,是为更好的利用,而不是终止草原资源利用。经过总体评估后,禁牧区可以转为草畜平衡区,实行休牧、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农牧业专家建议,应将禁牧草原生态好转地区草原合理利用提上日程。

“内蒙古有很多地区,已经实施了多年禁牧政策,天然草场植被恢复情况良好,个别地区天然草地已经可以适度利用。今后禁牧后的草场如何利用、怎么用、谁来用,怎么与国家补奖政策衔接,需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建议有序利用草场恢复程度较高的退化草场。在政策衔接上,逐步恢复的长期禁牧草场向阶段性禁牧草场转变,阶段性禁牧草场向草畜平衡区转变。”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处副处长纪守奎说。

人民日报》( 2015年06月08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