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让民间蒙医疗法发扬光大
锡林郭勒盟常住人口104万。作为蒙医药的发祥地,锡林郭勒盟借助“加快民族医药”发展的东风,在医改中充分发挥蒙医药的民族特色和优势,确立了蒙医药发展的新理念。
挖掘民间人才
“有一些老蒙医的年龄都很大了,没有时间再等了,发掘工作很迫切。”2016年12月4日,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院长斯琴巴特尔说这话的时候,神情显得有些担忧。他曾经听说,民间有一位治疗痔疮有奇效的老蒙医,不用针不用药,只用自行车车轮发条磨制的钎子在患者后背挑一下筋就可以治愈。遗憾的是,当他上门寻找时,老人已经去世,老人独特的蒙医技艺也就此失传。
“还有一位老爷子差点被北京一家医院‘挖’走,庆幸的是,我捷足先登了。”斯琴巴特尔指着身边的老蒙医沙日布敖苏木说道。沙日布敖苏木是祖传的第四代蒙医,从20岁开始研究蒙医,对治疗脑膜瘤、血管瘤等6种肿瘤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已经搜集到有13名肿瘤患者经过沙日布敖苏木的疗法治疗后痊愈。2014年,通过多次的沟通,斯琴巴特尔终于把沙日布敖苏木“请”到了医院。道德情操高尚的沙日布敖苏木也想留在家乡,为父老乡亲看病,所以选择留了下来。
据斯琴巴特尔介绍,虽然民族医药多为民间的经验积累,除少数的一些有文字记载和理论指导外,多数只有“口承”文化,但是因其有着长期临床应用基础,有一定的医疗市场,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民间有很多治疗专病的祖传名医没有学历,也没有执业医师证,在技术传承方面也都愿意用自己得意的学生,这些学生或亲戚也没有本科以上学历,所以他们也很难成为国家承认的正式教师和学生,这对民族医药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近年来,斯琴巴特尔已经先后挖掘出了26种民间老蒙医的疗法。目前,他正在与3位分别在治疗肝病、糖尿病、肾病领域有较好疗效的民间老蒙医进行商谈。“我挖掘回来的老蒙医其实待遇并不高,但是我给他们名分和尊重,并承诺给他们合法的行医执照。”斯琴巴特尔说道。
传统医术受青睐
“是中国的蒙医让我重新站了起来,我非常感谢娜仁医生。”2016年12月4日上午,在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的五疗牛角拔罐科,蒙古国患者南丁尔登正在接受牛角拔罐治疗。她告诉记者,她患类风湿已经8年了,期间在美国治疗无效后感到绝望,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电视上看到中国蒙医的牛角拔罐可以治疗类风湿,于是在2014年7月份在家人的陪同下,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五疗牛角拔罐科创始人娜仁。
“第一次来的时候,南丁尔登走不了路,甚至疼得连衣服都穿不上。现在她已经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娜仁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南丁尔登做的是第三个疗程的巩固治疗,已经痊愈了。
患者的口碑相传,让更多的患者慕名而来。娜仁告诉记者,牛角拔罐技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传承保留下来的医学文化遗产。她跟随喇嘛学习了17年牛角拔罐技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现在她每天接诊80多人次,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她希望通过这一技术治愈更多的患者,并把这一技术传承下去。
记者在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的传统疗术科看到,前来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传统疗术科主任旭红其木格告诉记者,传统疗法不仅吸引了当地患者,更受到蒙古国患者的青睐。
已病防变未病先防
今年54岁的萨仁高娃最近总是头晕、失眠,经过哈斯乌拉医生的包氏点穴螺旋手法治疗3次后,现在已经能很好地睡觉了,人也精神了许多。记者在医院看到,等待治疗的患者一个接一个。一个上午,哈斯乌拉忙得都顾不上喝一口水。
今年39岁的哈斯乌拉告诉记者,他的包氏点穴螺旋手法是师承岳父学来的。他的岳父曾是一位民间老蒙医,在基层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但是因为没有执业医师证,一度陷入两难境地。岳父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包氏点穴螺旋手法发扬光大,能够惠及更多的患者。
据斯琴巴特尔介绍,目前,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已经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治未病中心。所谓治未病是指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近几年来,医院门诊、住院人数逐年上升,医院持续发挥蒙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保持药占比较低、非药物治疗率较高的水平。与普通三甲医院相比,治病成本低廉,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2016年1~11月,医院门诊量达30.5万人次,非药物治疗率达到31.5%,药占比仅为32.11%。
据锡林郭勒盟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斯琴介绍,为进一步发挥蒙医药的民族特色和优势,该盟已经形成了以蒙医药中医药治疗为主,其他治疗为补充的格局,蒙中医非药物治疗率达到10%以上。同时,锡林郭勒盟积极探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记者段丽萍)
[责任编辑 吴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