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任重道远功在不舍
的确,我们无法否认中国是全球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度沙漠化扩张日益加速,到2000年,年均扩展达到3000多平方公里。但是,中国的沙漠化,既有生态脆弱的历史原因,同时也是一部防沙治沙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防沙治沙历来为党和人民政府所重视。在2000年前,经过长期的努力,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三北”地区约有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有10%左右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控制,毛乌素和科尔沁两大沙区植被覆盖度已由1977年时的7%和10%,分别提高到16.1%和18.8%。榆林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400余个村镇,13.3万平方公里农田牧场为流沙所吞侵,到“三北”防护林建设后,46.4%的流沙已得到了治理,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受限于经济投入、治理水平,目前,我们仍然未能在整体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张的步伐。
面对严峻的治沙形势,2001年8月31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上,《防沙治沙法》审议通过,2002年1月1日实施,防沙治沙步入法治轨道。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从此,我国步入依法、全面、全力治理荒漠化时代。到2005年,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近5年间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1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2005年2月,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2013年1月国务院又批准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拟通过两阶段共十年时间的建设,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到规划期末的2020年,防沙治沙工作将得到大力推进,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据相关部门统计,这两大规划实施以来,在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内蒙古,10年来累计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1000多亿元,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000多万亩,草原建设4000多万亩,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700万亩和188万亩,沙区生态总体得到改善。
当然,尽管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沙漠化背后异常脆弱的生态形势依然严峻,无法令人泰然,防沙治沙任重道远。外媒的报道虽多有不实之处,但所描绘触目惊心的图景,在防沙治沙甚于逆水行舟的语境下,依然是响亮的警钟。防沙治沙功在不舍。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沙治沙作出批示:不忘初心,再接再厉,努力把防沙治沙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好。防沙治沙,既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千年历史难题,治进一尺,沙退一寸,除了功在不舍,久久为功之外,更需在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科学化、现代化方面,不断取得进步,持续保护、修复和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全方位构建沙区绿色生态屏障。(中国绿色时报报道 作者 温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