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异乡人的包头助学梦

18.03.2016  19:57

  他自己住在租来的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却拿出14000元捐给了两个孩子一起上大学的困难户李西兰;他自己有两个孩子还在上小学,心里却惦记着二十多个残疾孩子的上学问题。

  近五年间,他没有攒下更多的买房钱,却为我市贫困大学生和残疾孩子捐资助学近二十万元。他,就是从新疆来包头创业的爱心人士玛木提。

  ●把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娃娃

  今年50岁的玛木提1989年就来到包头创业,最初在东河区站北路路边摊卖烧烤,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2001年12月,玛木提在包一中西路租下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店面,开起了烧烤店。每天凌晨6点钟,他就亲自去屠宰场买回现杀的羊肉,经过一天的忙乱,到晚上一点关门时,往往累得精疲力竭。好在由于诚信经营、肉串儿货真价实,小买卖越做越好,日子也渐渐宽松起来。

  自己的生活好些了,玛木提就开始留意起身边的残疾贫困孩子。

  一天,他发现一个智障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到市场捡菜叶,心里觉得孩子可怜,一问才知道孩子在东河区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再一了解才知道,在这个学校里有二十多个这样的聋哑、智障孩子,他们大多因病致贫,家庭并不富裕。了解这一情况后,玛木提心里生出了一个愿望,一定要资助这些孩子好好读书。

  2010年春季开学后,玛木提就来到特教学校,为5名贫困残疾孩子每人捐助了2000元,还为这些住校的孩子送来了米面油等物品。

  之后的五年里,他每年都要来到学校为孩子们送去学费,多则2000元,少则500元;每年都要给孩子们送去米面油以及书包、校服等用品。日子久了,连一些智障的孩子都记住了玛木提的模样,只要他壮硕的身影出现在校门口,这几个孩子就会亲切地喊他“爸爸”,一大群孩子便会扑上来抱住他。

  一声“爸爸”,让玛木提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们挺稀罕我,我更稀罕他们。”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如今,在心里已经把这些残疾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娃娃,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想着他们。

  去年过节时,他把这些残疾孩子和家长都叫到店里来,请大家吃烧烤。去年10月,他从老家新疆喀什拉回一车红枣,第二天就给特教学校的孩子们送去110多斤,当看到孩子们吃着红枣开心地又说又笑时,玛木提一路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东河区特教学校副校长杜新明说,那天,当看到玛木提顶着秋风穿着一件破旧衣服出现在校园,为孩子们搬来四大箱红枣时,他眼前一热,心里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我想,有些孩子会一辈子记住这个温暖的场景。”

  ●只要娃娃想学习,我会一直供他

  谈起为何如此关注残疾孩子,玛木提说,那是因为自己就有一个患有智障的弟弟。

  玛木提的弟弟只比他小几岁,但生活却始终无法自理,“你给他100块,他都不会自己买条裤子回来。你把他领到昆区,他自己也找不回来。”玛木提感叹地说,特殊的经历让他看到残疾孩子就心疼得很,总想着有能力尽量帮帮他们。

  2013年,得知北梁住的两个娃娃上学困难,他一次性拿出15000元送给他们当学费。第二年,当他再去找两个孩子准备提供帮助时,孩子们已经搬家再也找不到了,这让玛木提心里始终放心不下。

  这几年,不仅仅是残疾孩子,只要是遇到上学有困难的孩子,他都会义无反顾地给予帮助。2015年,当他偶然听说在餐厅打工的李西兰有两个孩子一起上大学、家里掏不起学费时,他没犹豫,一年就为两个孩子提供学费和生活费14000元。

  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对于学习玛木提更多了一份向往。他反复用生涩的汉语说:“不上学哪行,只要娃娃想学习,我会一直供他。”

  虽然是个异乡人,但在包头创业27年,玛木提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而包头的一些朋友也因为他的善良和爱心,给予他更多的尊重和暖心的帮助。

  2013年,东河区副区长银金鑫偶然听到玛木提资助残疾孩子的事情后,上门找到他的店里来,询问他平时有什么难处时,当了解到玛木提的三女儿在路程较远的小学读书时,主动为他女儿协调转入实验小学就近读书。

  在付出中收获满足,在关爱中坚定梦想。如今的玛木提仍然牵挂着特教学校的孩子们,“我能活多大岁数,就会一直把这些孩子们管到什么时候,绝对不会放弃!”

  面对一位异乡人对包头特殊人群的关爱,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杜新明十分感慨:“其实玛木提挺不容易,他奋斗这么多年,连套房子都没买上,自己还住在租来的5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却每年拿出上万元捐助贫困残疾孩子,这让我们更加敬佩他博大的爱心。我想这样一份爱会照亮残疾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心生暖意、一路勇敢前行。”(记者张海芳)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