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余名兵团战友会师第二故乡

26.08.2015  11:08

兵团战友大合唱

兵团战友参观博物馆

舞蹈《兵团战士多豪迈

知青参观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富有激情的舞蹈表演

热情的观众

接受捐赠

体验垂钓乐趣

  1969年,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一批批来自祖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不畏艰苦,为建设祖国边疆、保卫边疆,奉献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四十多年过去了,多数兵团战友早已返城,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那一段历久弥新的经历,已成为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

  为了向广大兵团战友展示家乡巨变,传承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精神,磴口县委政府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了兵团文化红色旅游景区,建成了内蒙古兵团博物馆。8月21日,磴口县隆重举办第一届内蒙古兵团文化艺术节。

  参加第一届内蒙古兵团文化艺术节开幕仪式的客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战友700余名,其中包括原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邢宝玉同志;原《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钱江等同志。

  开幕式上,市政协主席吐嘎致贺词,磴口县委书记李建军致开幕词,乌兰布和农场场长徐卫国介绍了内蒙古兵团博物馆筹建情况,老兵团战友钱江讲述了兵团战友们对当年奉献青春的第二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原一师一团的北京知青李启旺特意创作了巨幅国画《喜庆吉祥》,表示对本次活动的祝贺。

  兵团战士代表邢宝玉、市人大副主任郭介中、市政协副主席吐嘎以及县委书记李建军共同为内蒙古兵团博物馆揭牌。

  最后,兵团战士们一起走上主席台,共同合唱《蓝天做帐,地做床》。应邀出席的领导及兵团战士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有序的参观内蒙古兵团博物馆。

  本次兵团文化艺术节8月21日开始至8月23日结束,期间还举办了书画展、摄影展、垂钓活动、文艺演出等活动,充分展示了磴口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向广大兵团战士展现了“百湖之乡·魅力磴口”的独特旅游魅力,提升了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和美誉度。

  ◎老战友参观兵团文化书画摄影展

  8月21日,兵团战友参观兵团文化书画摄影展。

  兵团战友的创作有反映“兵团生活”题材的国画、油画、书法(毛笔)、木刻等作品,书画展作品以笔墨文化融入知青的思想感情、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展示知青的艺术创作水平和精神风貌,推进知青文化传承,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摄影展厅展出了兵团战友拍摄的人物、风景、农场场景及兵团时期本人拍摄的照片等。前来参观的兵团战友们纷纷在作品前合影留念,共叙当年的激情,回忆当年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

  8月22日上午,记者跟随首批30多名知青到磴口县冯玉祥粮仓、三盛公旅游风景区、纳林湖等地参观游览,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知青高歌动情地说:“当年来这里时我才17岁,我和战友们一起开荒、种树,建设我们的第二故乡。44年之后再次回到这里,树多了、房子更美了,心里真是无比激动。”

  在沙漠腹地纳林湖,知青乘坐着游轮,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不时感叹到“太美了,没想到在这荒漠腹地也有这么美的景色。”原一师一团八连的李宝新说:“当年插队的时候,这里全是荒漠,人烟稀少,风沙肆虐。现如今,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也蓝、水也清啊!”

  为了建设好磴口,近年来,磴口县党委政府立足县域特色,将旅游业作为“立县产业”重点推进,全县旅游景区建设累计投入突破10亿元。今年上半年投资近亿元,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兵团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正在相继落成,可游可观的旅游景点达到30余处,旅游产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历史文化古迹游、自然风光游、产业园区游的生态旅游大县格局已经形成。

  ◎兵团战士自排自演文艺节目

  8月21日晚,乌兰布和农场(原一师一团)大礼堂内灯光绚丽、欢声笑语不断,由兵团战士自排自演的第一届兵团文化艺术节专场文艺演出在这里隆重举办。

  走进大礼堂,成排的折叠椅、古朴的壁灯和老式的拉幕舞台,仿佛时空倒退一般,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据了解,该礼堂也是全县唯一保存下来的旧式大礼堂。

  演出以配乐诗朗诵《永恒的记忆》拉开帷幕,再现了兵团战士们当年在这里战天斗地的光荣事迹,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二胡独奏《赛马》、表演唱《兵团战士多豪迈》表现了兵团战士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发生的感人故事,弘扬了兵团文化、传承了兵团精神。

  ◎兵团战士金马湖畔体验垂钓乐趣

  初秋时节,磴口县金马湖畔水清草绿、鸟鸣鱼肥,8月22日,这里迎来一批特殊的钓手,大批当年在磴口参与工作建设的原兵团战士来到这里体验垂钓乐趣。

  钓台旁,只见兵团战士们迅速准备、摆好阵势,纷纷挥竿入水,不到半天的工夫,许多人的渔护里已是收获颇丰。

  来自北京的原一师一团的知青周世俭告诉记者:“第二故乡的变化真的是非常大,这里的湖水非常清,鱼儿也很肥,垂钓环境很好,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