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添太行万丛绿——咀嚼“新愚公”李保国的价值观
原标题: 终添太行万丛绿——咀嚼“新愚公”李保国的价值观
当大学青年教师李保国徒步来到太行深处,当地荒芜贫瘠、“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窘境让他心头一震;弹指35年后,如今的太行山区,在身为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林业专家的他的身体力行和垂范带领下,140万亩荒山滴翠,增收35亿元以上,10万农民一举脱贫致富……正当李保国桃李芬芳、誉满燕赵大地之时,4月10日凌晨,在疲惫的沉睡中,突发性心脏病无情夺走了这位“太行新愚公”58岁的生命。
人之一生,如何书写才能绽放璀璨光华,取决于自己笃守的价值观。在李保国相对短暂的生涯中,他像一只陀螺,在“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的内心指引和召唤下,一直不知疲倦地旋转;他又如同一粒种子,无怨无悔地在太行山的荒地和石隙里生根、播绿、开出满树花……昔日抗日名将吉鸿昌说过,“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那么,通过“抚触”李保国的人生经历和感人事迹,看他是如何正确处理这种“短”与“长”、“小”与“大”的辩证法,也就颇为催人省思,值得当下某些物欲渐盛、信仰倾颓的人们对照、咀嚼。
不忘根本,找到一以贯之的“认同感”。“我是农民的儿子”,是李保国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人生诸多重大决定的起因。虽看似寻常,却道出了李保国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脚下这片土地及自我身份的深深认同。所以,他才完全罔顾“土得掉渣”的嘲议,一门心思运用所学所长,苦思回报。因为有这种认同,毕业留校后,他才义无反顾地情归大山;因为有这种认同,当老百姓摊开双手苦笑“要啥啥没有,种啥啥不活”时,他才为之耿耿难眠;也正是因为有这种认同,他才默对着黑黢黢的石头山,忽地来了一股“杠头劲儿”,从此把自己“钉”在山上起早贪黑忙活……
与山相伴,乐享念兹在兹的“融入感”。人是情感动物,当你渴了,喝口山沟里的水,就会觉得无比甘冽;当你饿了,接过山民递过来的红红的柿子,会不由自主念及“果腹”之恩;累了,困了,挨着大树靠一会儿,找个大石头眯一觉,习习山风会拂及四肢百骸……所以,笔者非常理解李保国如下的“怪相”、“怪举”:身为大学教授,本当衣着整洁、风度翩翩,李保国却常年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和农民没啥两样”;李保国开会赶上堵车,村民情愿把自家院墙推倒,扒开一个豁口,以便让他通行无阻;1996年,暴雨将岗底村冲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李保国却毅然带着妻子搬来,一住就是九年。人生能有多少个九年呢?当然,也正因如此,农民才愿意跟他踏实交心、倒掏心窝子的话。李保国匆匆而逝,手机通讯录上多达1/3的山区果农兄弟们,仍不时向他“讨教”各种技术问题。
鼎力扶贫,服务百姓,郑重书写出一个“大写”的人。“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正是这种精准扶贫的可贵自觉,让李保国的技术研发确保了针对性、实效性——他主持完成了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科研成果,创新推广了“山中造地”、“天价苹果”、“薄皮核桃”等36项闻名遐迩的农业实用技术,直接间接帮助100多个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从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到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一项项技术培育品牌,染绿了荒山,澄清了河水,点亮了山区千家万户的希望。“人心是杆秤”,老百姓也最讲实惠,这样接地气的专家,群众怎能不鼓掌欢迎,一见面就拉着手往家里拽?如此真心扶贫、诚心扎根、披肝沥胆,以村为家,又怎能不让村民们感佩于心,深深铭记?俗话说,“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李保国的“人”字,毫无疑问是写在巍巍太行群山,写在百姓心底深处,大写且力道深沉,胜过任何“姑妄钓之”的虚名浮利!
如前所述,李保国拥有诸多身份,其中,“我要把我变成农民”的看似悖谬实则响亮的誓言,说明了他将“农民”作为他人生的基点,以此为荣,须臾不忘;而他最看重的,或者说认为最有价值的,从那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我必须永远服务于人民”中,则可以洞悉一二。那么,介于二者之间的其他名衔,大致可以统统看做服务百姓的“一技之长”了。应该说,树立起了这样的“坐标系”,他的跋涉、拼搏和奋斗,他的人生价值,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衡量依据。贯穿其中、时隐时现的,则是一种纯朴、热忱,对燕赵故土情有独钟、终身未变的“痴迷”。一个人,有了这种“痴迷”,自然就如同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里所说的,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曾动情地在《曳杖歌》中唱出留恋人生、爱惜生命、直面死亡的悲歌——“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七天之后,孔子溘然而逝。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面对终将逝去的人生,最好的储值、保值的“捷径”,并非自怨自叹,伤感满怀,而是要及早立志笃行,努力去实践那抛弃小我、泽披他人的价值观,就像李保国教授这样,将忧民所苦、技术帮扶的“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发展、社会文明、百姓富裕的“大江大河”,才能真正地流芳后世。而一个以此为志的共产党员,只要实干为民,竭忠尽智,无论成就几何,群众都自然会心明眼亮,深深缅怀,并永志不忘。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走了。成百上千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迢迢而来,为他送行甚至嚎啕大哭;岗底、前南峪等村的村民则纷纷请求将他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果园里,陪伴、激励他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由这一幕幕令人感佩的“镜头”,我们可以明了:李保国的人生业绩,已宛如他朴拙、实用的科研论文,“一字字一行行”写在了太行深处,化为了万丛绿色,孕育着迈向明天的希望……
“誓助百姓脱穷困,终添太行万丛绿。”追悼会后,李保国教授的骨灰,已被太行山区各地的老乡们分发带走,撒在了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瞩目苍翠山岗上的千林万木,似乎随处都浸满着李保国的青春、智慧和汗水,这难道不就是一座座静默无言的、不朽的丰碑吗?——李保国这一生,值了!(霍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