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410万老年人的幸福安康
拿什么养老?多重福利让养老有保障
家住呼和浩特市地质小区的叶淑元老人今年已经102岁了,老人享受着低保、社保、高龄津贴,一卡通里每月进账有1300多元。身体没什么大毛病,又有儿子在身边照顾着,每天晒晒太阳听听戏,老人过得悠闲自在。老人的儿子也已经78岁了,每月退休金有7000多元,娘俩过日子不愁。
近年来,为让老年人养老有保障,我区连续调整、提高了退休人员养老金,最近我区又按照国家要求,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上调171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90元。新农合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步实施,有效解决了“老有所医”的问题。
同时,扩大高龄津贴覆盖面,为全区80至100周岁和10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和300元的高龄津贴。据自治区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除个别盟市离退休人员未领取到高龄津贴外,全区基本实现了普惠制发放。今年,自治区将下拨高龄津贴专项资金4.5亿元,全区38.4万名老年人受益。
此外,城乡低保、五保、“三无”人员的保障标准逐年增加,全区每月有75万多名60岁以上的城乡老年人享受着低保待遇,有效保障了困难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如何养老?多种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这么多老人如何养老?有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有人选择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白天到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休息。对呼和浩特市86岁的独居老人邵林竹来说,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成了她居家养老的好帮手。“打个电话米、面、油就能送到家,家政服务、陪同就医、按摩理疗应有尽有,上门服务及时快捷,就像儿女在身边一样。”老人说。
按照我区的实际,90%的老年人将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全区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起,我区在全区范围内搭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依托12349热线和加盟服务商,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等服务。目前,全区已建成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51个。同时,我区正探索将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升级,发展互联网+养老,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在我区,养老真正的难点在农村牧区。随着年轻人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牧区老年人成为留守、空巢老人,再加上农村牧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养老服务保障能力薄弱,这些老人该如何养老?对此,我区开创性地实施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和牧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广大农村牧区老人养老难题的路子。
互助养老幸福院通过整合财政、扶贫等各项资金,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模式,将同村或邻村的老人集中起来居住,还配有医务室、棋牌室、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既实现了互助养老,又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居家养老习惯,受到广泛欢迎。目前,我区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床位数已经达10.5万张,平均入住率达到95%以上。
牧区养老以锡林郭勒盟为试点,探索形成了养老扶幼型、医养结合型、民俗颐养型等特色养老服务模式,突出民族习俗和人文关怀,不仅符合牧区老年人起居、饮食等生活习惯,同时有效解决了牧区老年人进城陪读居住和子女教育问题,改善了牧区困难老年群体康复保健问题。
谁来服务?政府主导引入社会力量
近年来,我区重点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由政府为主体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相结合转型。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管理运行模式,给予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老年公寓每张床位6000元一次性建设补贴,同时给予每张床位每月300元的运营补贴,使得各类养老机构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全区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421所,养老床位数达到22.2万张,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8张,居全国第一。
为转变政府职能,给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我区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2016年,自治区民政厅从自治区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2000万元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其中购买社区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就达到1000万元。“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高,但政府提供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有限,因此必须要有专业化的社会力量来帮助其完成。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高辅说。
与此同时,各地都在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开展运营,推广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老年群众组织或中介组织监督评估的新型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志愿者公益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