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家子村有个民俗馆
原标题:三十家子村有个民俗馆
走进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三十家子村,从前乱七八糟的柴草堆不见了;垂柳、金叶榆、花灌木随风摇曳,各色各样的花卉竞相开放。村部门前和休闲广场上的老榆树,根深叶茂,遒劲沧桑,最老的已经超过60岁。
在花木掩映下,有个民俗馆。墙上的挂钟滴滴答答地数着时间,暗红的三节柜上摆着描花的木匣和胆瓶,木匣里装着各式印章,胆瓶里插着鸡毛掸子。屋中央放着扇车、簸箕、坛子,墙角倚着烙铁、木叉。馆中绝大部分物品是本村村民无偿捐赠的。“给以后的孩子留个纪念,他们都没见过。”60多岁的村民李向东说。
闲暇时,村支书张化栋和村委会主任冯保利在村里走上一圈,便能有些收获。“豁出脸来要呗!”张化栋笑着说。有的老物件仍在使用中,他们就以新换旧。比如,用新衣柜换旧的三节柜,用新石英钟换老式挂钟。木叉、扁担和犁杖,是冯保利花100块钱从敖汉旗古鲁板蒿乡一个村子买来的,据主人说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木车轱辘、升、油灯等6件藏品,是翁牛特旗古代艺术博物馆捐赠的。300件展品中,一张民国38年的土地执照被当作镇馆之宝。历经60余年的岁月洗礼,微黄的纸面上出现了裂痕,但花纹艳丽,印章醒目,工整的繁体字完整清晰地标记着地段、坐落、种类、四至等项内容。
展品暂时收集得差不多了,如何给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标出准确的名称?村委会把这项重任交给了赤峰市博物馆的民俗专家张松柏等人,请他们查找资料,切磋讨论。民俗馆仍在布展阶段,却已有了点名气。前两天,4个从赤峰市来的家庭,专门从红山水库绕到这儿来参观。社会在进步,生产生活用具也在更新。这是过去几代农民的生活写照,一个群体的记忆,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张化栋有一个构想,要把民俗馆打造成当地的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既要品位高,又要接地气。“记住昨天的故事,守护精神家园。”
最近,赤峰市的领导看过民俗馆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化栋在欣慰之余,也感到了压力。“本来想随便整整得了,这下整不好还不行了呢!”他说。张化栋办民俗馆的想法由来已久。前两年,他去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考察,看了人家的民俗馆,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东西咱们也有啊!
自治区启动“十个全覆盖“工程,村支书的美好想法终有机会落地生根。“以前的土路,两辆车错车都费劲。赶上下大雨,不是四驱车根本走不了。”冯保利说。现在,连一米宽的小胡同都铺上了地砖,街巷硬化实现了全覆盖。在原有建设基础上,旗政府又追加了200万投资,用于三十家子村“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体量升级,民俗馆、休闲广场、百姓大舞台、浴池等列于其中。张化栋认为,一条路、几盏灯,那不叫“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应该是宜居宜业,文化先行,三十家子村就是要与众不同。
偶尔,在时光里驻足,摸一摸镌刻着历史印记的木板纸张,嗅一嗅沾染着生活气息的锅碗瓢盆,有惊奇,有怀念,更有思索。(本报记者陈春艳徐永升)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