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 政策效应陆续显现
系列之一:总理上半年四提“盘活存量资金” 如何唤醒“沉睡”财政
系列之三: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双创”释放“人才红利”潜力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备受关注的上半年经济数据。透过数据可以看出,国民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李克强总理此前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回稳势头,积极因素增多,而且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左右,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加,环境也在改善。
的确,中央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政策措施的效应陆续显现,多项经济数据好于预期。
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 多项数据好于预期
从消费层面来看,社会消费零售总额5月份实际增长10.2%,6月份实际增长10.6%,分别比上个月提高0.3和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再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半年同比涨幅为1.3%,物价总水平涨势温和,并无通胀压力。
就业情况如何?尽管此前部分市场观点担忧局部区域宏观经济的持续下滑,尤其是企业利润的下滑会加大就业压力,但现实情况要好很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已经完成全年目标的71.8%,调查失业率也在5.1%附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上半年的进出口外贸形势也有所改善。6月,出口增速止跌回正,外需好转,推进对外贸易自由化水平和自贸区试点建设推广等出口增长政策措施初步显效,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产品外销趋势明显。从贸易顺差的情况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净顺差在GDP的占比仍在安全线以内,虽然6月份进口同比仍降6.7%,但较预期跌幅收窄。
此外,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基本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等良好态势也为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增添了砝码。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中国经济在一系列的政策的引领下,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继续推进,所以中国经济出现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趋势。
上半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增长”
好的态势来之不易,得益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精准发力。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财政金融领域,三项“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存量债务置换、放宽企业债融资限制等政策的推出,有效控制了地方政府债务成本、降低了企业债务风险;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将“沉睡”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急需的领域,极大提高了财政政策效率,前5个月全国财政支出完成预算34.1%,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39.4%,快于前几年;同时,降息、降准等措施的适时推出有效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今年以来的三次降准共释放2.6万亿的可贷资金,三次降息共降低了贷款基准利率0.75个百分点。
在投资消费领域,去年国家发改委重点推出七类重大工程包建设和六大消费工程,而今年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等4类新的工程包。截至5月底,最早推出的七类工程包已开工了254个项目;重点投资六大领域,截至4月底实现投资4460亿元,带动相关消费4700亿元。同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也在积极推进,钢铁、铁路、工程基建、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行业的国际合作力度日益加大;支持住房、新额能源汽车、信息消费等政策的推出,也有效促进了相关商品和服务消费。
在外资外贸领域,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实施境外投资备案制提高了大众投资便利化问题,推动了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外资开放,据统计,限制类条款从79条减少到38条,合资合作条目从43条减少到15条;同时,增设自贸区、鼓励跨境电子商务等政策加快了新一轮对外开放步伐,在此基础上,调整出口关税,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等政策的推行,对稳定出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大自贸区交易额已接近去年全年总额。
盛来运表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在继续释放,增速换挡的压力有所加大,而且新旧动力的转换也在进行之中,新动力还难以对冲传统动力下降的影响,以至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仍需要继续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经济稳中向好利于“十二五”完美收官
“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GDP增长7%左右的目标作出了上述“解读”。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此前也指出,如果2015年经济能够实现7%的增长,要想在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翻番的目标,则“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长,6.5%是底线。
事实证明,在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态势下,有更多的积极因素支撑着未来的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的政策工具箱里“弹药”充足。在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针指导下,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已经待机而动;房地产方面,前期陆续出台的放松限购、降低房贷利率、放松公积金贷款规则等政策也已显现出积极信号; “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同战略更将成为灵活机动的政策工具,在充分发挥核心区域辐射作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以交通、环保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基建投资。
其次,受诸多改革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将持续释放。简政放权的有效推进、价格改革的不断提速以及金融领域改革的日益迈向纵深,都将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国民经济提供新动能。数据显示,上半年非公经济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是8.1%,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了1.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上半年增长11.4%,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5.1%。可以说,在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的推动下,民营经济的活力有所增强,改革红利在继续释放。
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及时启动,“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引擎持续发力,也将在十三五期间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新登记的注册市场主体增长了15.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下一步,怎样才能继续保证国民经济的有效平稳运行?
李克强总理给出了方向: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能够支撑中高速增长,关键要遵循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掌握发展主动权,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来推动。
“中国有9亿劳动力,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尽一切可能把他们的智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经济的未来大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