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方马其诺防线”|要塞脚下稻花香

02.09.2015  17:44

    新华网方正8月23日电(记者李建平、邹俭朴、董璐)稻田,稻田,还是稻田!从东宁要塞到黑河要塞脚下,记者所经之地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稻田。时值盛夏,正是我国北方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一株株稻苗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东宁要塞和黑河要塞都是七十多年前侵华日军修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沿中苏(俄)边境共修筑了17座这样的要塞,并将其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这些要塞多建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江边,而这些地方恰恰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尽,当年的要塞险关之地,已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鱼米之乡”。

    位于中俄界江乌苏里江沿岸的虎林市,是侵华日军修筑的虎头要塞所在地,当年日本侵略者与苏联红军曾在此发生过激战。如今,这里已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闻名的水稻生产基地,生产的“虎林大米”打入上海市场后,一度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虎林市委书记冯昕介绍,虎林市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稻米强市等称号,所生产的绿色稻米等食品已经“香飘”全国。

    距离虎头要塞几百公里的方正县,是黑龙江省另一个水稻种植基地,拥有“中国方正大米之乡”头衔,这里生产的稻米在全国市场也比较常见。就是这个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下属的郊县,其水稻发展之路与日本侵华战争有着传奇故事般的恩怨情仇。

    据方正县历史研究者郭相声介绍,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为达到永霸“满洲”之目的,派遣开拓团到我国东北落户屯田。尽管开拓团与日本军队有一定区别,但是同样作为侵略者,在侵华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时在方正县的开拓团有4个,大约2000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后,东北各地的日本开拓团开始大批撤退回国。除本地开拓团民外,佳木斯、鸡西、鹤岗等地共1.5万名开拓团民,集结在方正县寻求回国途径。其中一部分辗转回到日本,有5000多人由于长途跋涉、体力耗尽、传染病流行和严寒等原因死亡。方正县人民掩埋了这些死去的开拓团民,收留了剩下的生活毫无着落的4500多名儿童和妇女。

    由于这段特殊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许多日本人到方正县来访问,他们被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忏悔日本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这些日本人中,水稻专家藤原长作被方正人民以德报怨的博大胸怀所感动,毅然决定留在方正县试验推广水稻栽培高产技术。

    1981年,受黑龙江省科委的邀请,70岁高龄的藤原长作来到方正县德善乡富余村,与东北农学院专家及方正县农业技术人员开始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试验,试验获得成功,当年亩产达到400多公斤,比当地传统技术种植的水稻亩产提高了一倍。

    随后,方正县先后派出1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奔赴全省乃至全国多个省区市,无偿推广和传播这一新技术,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迅速在黑龙江省和全国推广,试验和推广面积达4.2亿亩。

    正是由于这项水稻技术在方正县的成功落户,才使得黑龙江省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目前,全省水稻种植面积6000万亩,以“水稻亩产约400公斤”计,年总产约240亿公斤。昔日侵华日军要塞脚下,如今飘起了稻花香。

    看着眼前即将丰收的稻田,闻着早已熟悉的稻花芳香,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黑龙江农民也许不曾想到,给他们带来这份丰收喜悦的人中,还有一位为当年侵犯、蹂躏过这片土地的侵略者赎罪的日本友人。不仅如此,这位友人去世后,还将他的一半骨灰留在了方正县。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的名字——藤原长作。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