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区十个全覆盖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2.05.2015  15:33

  曾经破旧杂乱的村落悄然换上了“新装”,过去坑洼泥泞的小路不见了踪影,村民的笑脸掩映在绿树红墙之间。“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一张张美丽幸福的蓝图,更是一曲曲铿锵悦耳的惠民乐章。

  东河区城郊农区面积380平方公里,农民8.2万人,是包头市农民最多、大村庄最集中的城区,也是基础设施落后、村镇布局散乱、村容村貌脏乱差较为突出的地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给东河区各个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党委、政府让农民住上砖瓦房、行上便捷路、喝上干净水、用上安全电、上起优质学、看上温馨病的郑重承诺变为了现实,真正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民生工程。

   城乡一体化农民得实惠

  走进沙尔沁、河东镇各个村庄,只见村村有产业、户户有保障,村民们同城里人一样享有了现代文明。

  东河区把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区委、区政府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总体抓,四大班子县级领导包村具体抓,各责任单位、部门、镇村干部具体实施”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县级领导定点包联各高标准示范村、达标村,亲自上手,督促推进,分管部门全力支持,形成了党委决策、政府推动、镇村负责、部门配合、农民参与、项目整合、产业对接、齐抓共建、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去年以来,东河区重点对G6高速、110国道、包伊公路沿线的18个条件相对成熟、交通相对便利、人口集中、产业项目易于布局,且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行政村实施了全覆盖工程,开展了大村庄环境整治、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关停了占地万亩的公积板煤炭物流市场,打造了7个高标准示范村、建成了11个达标村,惠及农村居民4.37万人。今年,东河区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将“十个全覆盖”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农村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多元化农民更富裕

  抓住实施“十个全覆盖”的契机,东河区将产业支撑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绿色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构建出两镇“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目前已经形成三条产业带。一条是沿大青山开发的林果苗木及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沙尔沁莲花山旅游区、莎木佳葡萄采摘园、华鹿薰衣草观光园和郑二窑村南星草莓采摘园,在丰富东河区休闲旅游活动内容的同时,又为当地果蔬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并带动了110国道沿线农家乐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条是沿G6高速、110国道、包伊公路两侧开发的现代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产业带。目前,东河区设施农业面积达3.2万亩,以果蔬种植业为主,培育发展了华鹿、南星、祥利丰等农牧业企业16家,沙尔沁蔬菜管理协会、莎木佳葡萄协会等专业合作社185家,建立了包头市最大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一条是沿黄河一线开发的水产养殖、湿地保护旅游度假产业带。沙尔沁镇东坝、章盖营子、什大股村等紧邻黄河景观大道的村庄,依托南海湿地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的资源,充分发挥“南海黄河金翅”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和休闲一日游,使养殖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相得益彰,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文明常态化农村更和谐

  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东河区开展了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大行动”。各村“两委”根据实情,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言行举止;利用村文化墙开展文明宣传,扩大宣传效果,提升村民道德素养;在村容村貌整治及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倡导各村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使村庄新貌和文明新风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营造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河东镇王大汉村因取得的文明成效显著,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东河区还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卫生保洁制度建设,制定保洁标准,落实保洁工作人员,努力实现镇村环卫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特约记者 张丽枝)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