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365】两个老师的学校

23.06.2015  10:24

  原标题:两个老师的学校

  1间办公室、3间教室、1个篮球场,19个孩子,2个老师,这就是位于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拉格歹乡东赵家沟教学点的现状。6月初,记者在这个教学点看到了现年56岁的包宝柱和他54岁的妻子白玉平,他们就是这所学校仅有的两名老师。

  1984年,包宝柱第一次来到这里,这座位于山沟里的小学呈现给他的景象是:几间没有窗户的石头教室,孩子们上课没有桌椅板凳,因为缺乏经费,连冬天取暖买煤的钱都没有。“那时候,我和学校里的一个老师一连干了两天,劈了板条给孩子们当桌子,找塑料布做窗户。快到冬天了,就带着孩子们上山捡地里的秸秆渣子,堆到教室后边取暖用。”包宝柱回忆说。学校以前也招到过年轻老师,可这地方一出门就看见山,距离这儿最近的镇子也有20多里地。因此,没有人愿意长期留下来,可包宝柱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32年。

  1996年,包宝柱通过进修学习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当了十几年代课老师,生活还比不上村里的庄稼人,村里人都说你这是图啥呀,养两头猪都比你的工资多。“当老师就是凭良心,老百姓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不好好教,你说那工资拿着不扎手么?工资多少已经无所谓了,我既然选择了当老师,糊弄别人的事我是不能干的。”包宝柱说。刚开始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们不重视教育,所以每年快开学的时候都得挨家挨户的去动员。包宝柱说,“可自打我们教的头一批孩子考上大学,大家的观念一下就扭转了。”工作至今,只有八十几户人家的东赵家沟,由他教出来的学生先后有50多人考上了大学。说起自己的学生,包宝柱脸上的皱纹都带着笑意。“去年考上研究生的王丽打来电话说,暑假要回来看我们呢。这山沟里每走出去一个学生,我的幸福就增加一分。我也是庄稼人出身,我就想让这里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走出去看看。”

  2000年以后,农村学校大规模撤并,加上村子里有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乡里上学了,学校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学校总人数最低的时候,算上包宝柱夫妻俩一共5个人。那时正巧有人向包宝柱伸出橄榄枝,工作待遇好,还提供住房。妻子白玉平说:“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一想到要离开,心里就可舍不得了。那时候也快到冬天了,就想着过完春节再说吧。”可是,春天一开学,3个孩子按时到学校报到了,于是,他们就决定不走了。“我们要走了,这3个孩子上哪去呢?”包宝柱的想法特别简单。

  现在包宝柱依然扮演着多个角色,他负责用蒙古语教孩子们数学、思想品德、科技、体育,妻子白玉平用汉语教孩子们语文和英语,每人每天7节课。2014年,学校在自治区“十个全覆盖”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工程项目的帮助下,新建了办公室、教室还有篮球场。同年,包宝柱获得了兴安盟第三届“感动兴安人物”荣誉称号。

  “过几年我俩就退休,这里还得重新招聘老师,如果没有人愿意来,哪怕只剩下1个孩子,我也会回来。”包宝柱说。(记者 胡日查 李文明 见习记者 史美越 高敏娜)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