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强“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国际合作
记者日前在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论坛上获悉,中国地质调查局沿“一带一路”部署实施地质调查三大工程,计划2016-2020年投入经费超过8亿元。
据介绍,沿“一带一路”地质调查三大工程包括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全球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工程,以及地质矿产资源信息综合与服务工程,计划五年投入经费超过8亿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吴珍汉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局已与50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关系,与“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地质填图、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地质、全球变化、南极地质、月球探测等。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2020年还将实施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重要经济带和重要城市群地质调查计划、“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和信息服务计划等九项计划,为拓展国际合作尤其“一带一路”沿线地学合作提供重要机遇。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表示,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但也是一种耗竭性的经济地质体;因成矿机率很小,所以必须通过充分研究,不断提高认识其规律,通过合理勘查、开发和加工方能转化为矿产品。
据介绍,在全球成矿单元的四大成矿域中,包含12个一带一路成矿区带,各成矿区带中产出大、超大型矿床总数达326个,这也为一带一路开发矿业奠定了有利成矿地质资源背景。
“在此基础上利用矿床等密度或等量的参数圈出矿聚区,并选取其中最大密集的和最小时限的部位部署整装勘查工作。”裴荣富说,建议成立一带一路矿产风险勘查基金,使有关企业与之连接,以利快速突破。
裴荣富表示,一带一路的矿产“资源”应在建立地质、技术、经济、环境“四元性”模型新格局的勘查基础上形成“资产”。在选取的有利整装勘查区内,对高投入、高风险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如何能做到最佳投入产出比,建立“四元性”模型将是丝路矿业开发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