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再出发 历久弥新为人民——中央媒体大规模集中报道“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这面旗帜走出了内蒙古,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这不仅是乌兰牧骑的光荣,也是内蒙古的光荣。
60年来扎根基层服务农牧民,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已经成长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新华社的报道,以《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内蒙古乌兰牧骑永葆青春服务人民》为题,讲述了“乌兰牧骑的队伍从草原深处走来,带着花香,带着泥土的芬芳,走向世人瞩目的舞台。他们从人民文艺的熔炉里走出,带着欢乐和文明,带着党的声音和关怀,走向辽阔大地。”的生动事实。
“进入新时代的乌兰牧骑,既面临着新挑战,也迎来了新机遇。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十分普及的今天,一些人提出,乌兰牧骑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带着这样的疑问,人民日报记者走访了内蒙古各地多支乌兰牧骑。以一篇《文艺轻骑兵历久又弥新》为题,给了世人一个完美的答案。在配发的记者手记里,记者深情地写道:“新时代赋予了乌兰牧骑新的历史使命,内蒙古辽阔的草原还需要‘红色文艺轻骑兵’。”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乌兰牧骑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为农牧民送去精彩演出,一把炒米、一首歌曲、一段舞蹈,映衬着屏幕下方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不忘初心再出发”的字样。
乌兰牧骑已经成立60年,队员经历一代又一代,节目出新一批又一批,是什么让乌兰牧骑成为我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光明日报》以《永葆青春服务牧民群众——内蒙古乌兰牧骑不忘初心再出发》为题,为读者揭示了乌兰牧骑队员初心未改,始终坚持全心为民、扎根基层、一专多能、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乌兰牧骑永远高扬的精神旗帜。配发的评论员文章深刻地总结出:“乌兰牧骑精神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乌兰牧骑精神表明,深入生活、扎根泥土才能带来不竭的创作力量。”
60年来,乌兰牧骑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宣传者,更是践行者。如今的乌兰牧骑紧跟时代执着坚守,他们不忘初心,在时光的打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草原上,乌兰牧骑的歌永远也唱不完。
各个媒体通过详实的新闻事实,让人们更加立体地认识了全心为民、扎根基层、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乌兰牧骑队伍。中央媒体大力度报道乌兰牧骑的事迹,引起了内蒙古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说:“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我们乌兰牧骑一定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家住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的牧民巴特尔告诉记者:“草原上的牧民已经习惯了看乌兰牧骑的演出,乌兰牧骑专门为农牧民服务,我们已经离不开乌兰牧骑了!”(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丹)
[责任编辑 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