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首个科技合作硕博士生临时党支部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成立

19.05.2017  16:33

近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科研课题的硕博士生,在项目主持教授和院所党委负责同志的率领下,齐聚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在庄严的国歌、国际歌声中,宣告成立驻河套灌区硕博士生临时党支部。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灌户,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长期以来受到国外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十三五”以来,有关河套灌区水利科技的重大问题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目前已有2个项目落地,1个项目通过评审,其他国家部委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重大水利科技专项也在陆续批复中。为此,共有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顶级专家和百余名在读硕、博士生也随着项目进驻河套灌区而来到巴彦淖尔市开展研究试验工作。

河套灌区在引入大量高层次合作人才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科技合作与党的建设不同步不衔接的问题。如高校科研人才因距离所在院校遥远且与河套灌区党组织关系不相隶属,无法正常参加所在院校党组织生活,因而高校科研人才技术优势不能充分显现,科研成果在当地不能得到很好转化。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党委、巴彦淖尔市科技局党组、巴彦淖尔市科协党组经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党组织协商,报请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批准,决定成立驻河套灌区硕博士生临时党支部,这是河套灌区有史以来第一个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众多院校联合参与成立的党支部,也是全区首个科技合作党支部。 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对进一步加强地方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推动技术攻关、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驻河套灌区硕博士生临时党支部刚一成立,就狠抓组织建设。不仅健全了支委会,按试验基地空间布局划分了党小组,还为每一位硕、博士生党员建立了包括成长经历、课题状况、学术研究方向及其导师学术成就等详尽内容的个人档案。近日,该党支部已推出工作计划,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的基础上,每个党小组要联系一个村社党支部和一个水利基层党支部,每名党员与一户或多户农民“结对子”进行帮扶共建,定期组织当地群众开展项目科研成果和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有条件的党小组还要发挥优势,积极创办农民科技夜校,努力使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更接地气,更好转化,更易应用,把科研论文写在河套大地上。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科技文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