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摊入市”之困:流动摊点有市无场便民市场有场无市
流动摊点有市无场便民市场有场无市 记者调查呼市“引摊入市”之困
随着天气转暖,呼市大街小巷上摆摊设点的流动小摊贩又多了起来。
近几年,呼市在不断新建便民市场,为何走进市场不久后,流动摊贩又选择走出呢?
呼市“引摊入市”面临着哪些困难?
门庭冷落的现状
“这里的棚架空了很久了,买卖不好。人们觉得生意不好都撤了,后来也没人管了。”山丹便民市场附近的一户商贩说。
长安金座便民市场,于2015年9月正式营业,营业初期有百余户商贩,而此时,却只剩10户左右。摊贩的不断流失,让这座地下便民市场变得冷清起来。
“外面的商贩很多,没有摊位费,价格也不高,人们都在外面买,市场里主要是人流量不够。”一名蔬菜摊贩说,处理完手里的这批菜,他也要搬到外面去经营。
放眼望去,便民市场内有很多空摊位,顾客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的顾客转了一圈便走了。长安金座便民市场邬姓负责人说,马路商贩很多,而市场内部的商贩也并不团结,尤其是后来只剩一家蔬菜经销商时,她的菜价比外面超市的都贵,各方面都不占优势,自然没有人。
“我们通过宣传带来了人流量,可留不住商家不是我们的责任。”邬姓负责人说,希望有关部门合理规范引导马路商贩,以便让正规的便民市场能正常经营。
位于赛罕区人民路的山丹便民市场,大院里空空荡荡,院内十多个绿色棚架无人经营。往里走,在北面的底店里有几户经营蔬菜水果的商家。
“这里的棚架空了很久了,买卖不好。这儿离东瓦窑很近,人们去那儿买的多。”附近的一户商贩说:“以前归城管统一管理,让弄棚子,不然不让卖。后来人们觉得生意不好都撤了,后来也没人管了。”
快进快出的无奈
“入市后1个月,摊贩陆续撤走,后来越走越多,现在流动摊贩都已撤完了。”吕丹说。
公交五公司西巷占道经营严重,城管集中进行清理,将流动摊贩集中至旭原川农贸市场统一管理。200多户流动摊贩,在当时仅有40多户愿意进入市场。(去年3月,本报对此做了报道。)
据旭原川农贸市场总经理吕丹介绍,当时市场预计搭建150处简易棚子,但后来只有40多户商贩前来登记划片。为吸纳更多临街商贩,在零散商户入市后,3至6个月内不收取租赁费用,等经营有起色后,再逐渐与商贩签订租赁合同。
“在后来的运营中,我们为商户减租减息,并统一由市场管理,零散商户只要通过登记注册、摇号、选址后就可在市场简易商棚内经营,如选择实体商铺,市场也会减免一定费用。”吕丹说,这么好的条件,会有摊贩入市的。
然而事与愿违,时隔一年后,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再次探访,发现这里的流动摊贩已全部撤离,再次集中到公交五公司东巷以及其他路段。而该农贸市场原有的100多个摊位开始变得萧条。
“其实,摊贩开始陆续撤走,是在入市后1个月开始的。”吕丹说,入市一个月后,摊贩以客流量少以及市场管控等原因,不愿继续在市场里经营,后来越走越多,现在流动摊贩都已撤完了。
摊贩为什么撤走?一名曾在该农贸市场经营的流动摊贩说,旭原川农贸市场在下新营村,位置很偏,比起公交五公司东巷,客流量差很多,很多摊贩在里面根本就赚不到钱。
“一步之遥”的尴尬
“如果能保证客源,能免租金,我肯定去。”在果园东路,已摆摊卖水果5年的任东东表示。
回民区果园西路距果园东路不足400米,在果园东路与光明街交会的地方,是去年建好的城环便民市场,而果园西路,是早已成型的马路菜市场,有的摊贩在这里已经营多年。而东面的便民市场在建起后仅有几家底商已经租赁,里面的摊位却并未租出。
“如果能保证客源,能免租金,我肯定去。”果园东路上,已摆摊卖水果5年的任东东表示,自己虽然已习惯风吹日晒,但有一个更好的经营环境,他愿意去。在随机采访的多名摊贩中,不少人也愿走进市场,但前提是能赚到钱。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便民市场发现,在这些市场的门口,总有很多流动摊贩在经营,而这些人却并不愿走入市场去经营。
一名在首府无公害物流中心附近摆摊的商贩说,进入物流中心要交摊位费,进入后,市场管制严格,场所也固定,根本比不上自己在这里经营得自由。而在鄂尔多斯西街,这样的状况最为直观。
针对鄂尔多斯西街的马路市场,呼市城管部门曾进行过多次取缔,但最终还是没能彻底清理,而在该条街道上,有多家食品批发市场。据观察,从街边摊贩手中购物的人占大多数。
“引摊入市”的困境
“投入运营的便民市场确实存在流动摊贩不愿入市的现象,这需慢慢过渡,也需执法部门的推动,人们逐渐会接受这种经营方式。”张卫国说。
打造“十分钟便民圈”,是呼市城环环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初衷,同时也是为减少马路市场、流动摊贩的主要办法。从2014年开始,呼市建设便民市场,市场建成后,将通过惠民利民的优惠政策,引导马路商贩入市经营,逐步取缔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从呼市城管局了解到,呼市现已建成107处便民市场,34处投入运营,预计到2016年底全部投入运营,届时,能够在全市基本形成“10分钟便民生活圈”。
针对城环便民市场,其实也存在流动摊贩入市的困惑。见到呼市城环环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城环便民市场负责人张卫国时,他正在案头修改未来便民市场的方案。
“便民市场的建设是一项公益性项目,我们一直在微利经营。”张卫国说,投入运营的便民市场确实存在流动摊贩不愿入市的现象,而这一现象需慢慢过渡,也需执法部门的推动,人们逐渐会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对于很多摊贩提出的地理位置太偏的问题,张卫国称,确有一些便民市场建在二环以外,虽然二环以外的客流少,但相应的建设规模也会减小。市民也有需求,便民市场建成后,就近安置流动摊贩。张卫国说,所有的流动摊贩都是零租金进入便民市场,而很多人却还无法转变观念,只能逐渐引导。
入市调节的迫切
孙晓刚说,如何引导“引摊入市”需管理者进行合理的入市调节。
内蒙古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孙晓刚说,“引摊入市”是好事,是减少流动摊贩与马路市场的“良性药方”,但如何引导,确实需管理者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合理的入市调节。
他说,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建设,流动摊贩与马路市场也应相应减少,但在规范这些的前提下,应考虑到多方利益。城管要整治市容,摊贩想要赚钱,而居民想选择最便宜的东西。这需不断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市场和城管部门要进行大力宣传等,慢慢过渡,直到解决问题。(全媒体记者赵新宇 实习生王平)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