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乌兰察布丨“京蒙合作”谱写互惠共赢的草原赞歌
编者按: 为进一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展示双创领域前沿科技与应用成果,激发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乌兰察布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由新华网主办、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6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将于9月25日至27日在乌兰察布市举行。
活动前期,新华网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乌兰察布,对乌兰察布的经济、社会、文化、旅游、教育、科技、扶贫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调研,旨在真实全面地报道乌兰察布市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示乌兰察布的亮丽风采。
新华网乌兰察布9月1日电(陈莹)京蒙合作由来已久,从1996年京蒙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迄今已达20年。“十二五”期间,乌兰察布成为京蒙对口重点帮扶对象。凭借着天然的地缘优势,这个距离北京300余公里的塞北边城,与首都在经济、教育、医疗、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
在长达6年的重点地区对口帮扶中,京蒙两地共同发力,从最初的“输血式帮扶”正悄然转变为“造血式合作”。进入“十三五”时间的乌兰察布,愈发展现出惊人的活力与干劲,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京蒙合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 融入首都经济圈
2016年是乌兰察布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攻坚年。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着力打造政策“洼地”,出台项目审批、工商注册等一揽子优惠政策,下大力气专项开展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工作。
北京凯达恒业有限公司就是“慕名而来”的企业代表之一。去年12月,该公司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政府签订投资建厂协议,延长“薯都”土豆产业链条,总投资5亿元。
“这里的马铃薯产量大,当地政策也非常好,所以我们从考察到签约,只花了20天的时间。”凯达恒业乌兰察布地区负责人介绍,其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全自动薯条加工厂即将在9月中旬投入运营生产。
早在2013年,北京大兴区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双方共建的“京蒙合作共建产业园”便已落成,充当加强京蒙区域合作、优势互补、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者。如今,在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下,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落地乌兰察布。
截至目前,乌兰察布承接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项目累计签署合作协议59个,在谈合作项目108个,签署协议项目总投资190.5亿元。8月26日,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雅宝路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在集宁区召开,乌兰察布市也将成为北京服装市场产业转移的崭新平台。
大力承接首都产业转移,融入首都经济圈,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乌兰察布加快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
抢抓农业转型升级机遇扭转贫困现状
在察右前旗另一端的玫瑰营镇红旗村,日光温室项目三期建设也如九月的骄阳一般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个由两地挂职干部共同孕育出的京蒙合作重点项目,既是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也是扭转贫困局面的重要举措。
眼下正是新一批蔬果成熟的好时机,45岁的郭银花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大棚,借着晨曦采摘新鲜的黄瓜。今年3月,郭银花夫妇和其他3户家庭包下了8个大棚,成为了玫瑰营镇日光温室项目的首批引导示范户。短短不到半年时间,每户就已经有了4万元的收入。
“首先要转变农民的思想,带他们出去看看。”察右前旗发改局局长邓寅魁介绍,为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察右前旗在提供优质生产资料和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先后组织几百名农民代表赴京鲁等地考察,现场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察右前旗还出台了贷款贴息三年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承包大棚。与此同时,北京对口支援也给予项目大力支持,先后拨付帮扶资金2150万元。
“开展日光温室项目,算是走对了路子,参与项目的农民收入翻了两番。”邓寅魁激动地说。截止目前,日光温室项目共建设日光温室379座,销售收入达2198万,利润达1538万元。
“我现在信心非常足,以后还要继续种,就算早上不吃饭也高兴!”谈到自己越来越鼓的腰包,郭银花的眼睛笑成了月牙。
家门口办名校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智力支持,教育优先。京蒙合作以教育对口帮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的辐射作用,加快乌兰察布教育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步伐。
建成于2013年的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就是京蒙教育帮扶的典型代表。据了解,北京八中每年派出20名以上骨干教师到乌兰察布分校短期讲学,开设专题讲座;乌兰察布分校每年新招聘的教师全员赴北京八中进行岗前培训;两地还将进行网上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推动校际间教研合作。
“这是乌兰察布认识北京的窗口,也是乌兰察布向北京展示自己的平台。”担任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校长的渠亿川曾是北京八中教学处主任、高三管理小组组长。在他看来,教育帮扶本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互通,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京蒙两地需要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
“依托名校创名校,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优质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形成本地的良性竞争态势,从而推动乌兰察布教育事业的发展。”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顺表示。
目前,乌兰察布全市11个旗县市区均与北京的一个区教委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并重点扶持13所中小学和5所职业学校与北京重点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实现教育对口帮扶合作的全覆盖。
家门口“看”名医 建立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医疗健康扶贫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京蒙合作的重中之重。早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乌兰察布市卫计委便和北京市对口支援办、北京市卫计委对乌兰察布下辖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并最终确定了兴和县作为开展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程的试点旗县。
去年12月,两地先后派出了42名医疗专家,分两批在9个体检点开展了免费健康筛查工作。在9个乡镇4118例体检人群中,筛出重大阳性体征重点人群432名,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和相应诊疗方案随之建立。
“很多村民听说北京的专家来了都高兴得不得了,大家都穿着为过年准备的新衣服早早到卫生院排队。”乌兰察布市发改委招商局科长李宏佳回忆道。由于体检点都较为偏远,食宿条件有限,专家们白天看诊常常顾不上吃饭,晚上就在当地乡镇政府的办公室和衣而睡。
今年1月,在北京三家医院的技术支持下,体检中筛查出的3名需要手术的患者已经成功实施了手术。如今,“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在兴和县正逐步成为现实,贫困人群免费体检项目也将在乌兰察布全市进行推广。
将北京专家“请进来”只是第一步,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是医疗合作的终极目标。目前,乌兰察布全市11个旗县公立医院与北京13所市属医院建立了“一对一”手拉手帮扶合作机制,通过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务人员培训等形式,切实提高乌兰察布的医疗技术水平。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近年来乌兰察布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北京,却也在对口帮扶的进程中给予了北京“回馈”:北京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和餐桌上大部分绿色优质冷凉蔬菜、马铃薯、牛羊肉等生活必需农畜产品均来自于乌兰察布。“除了打造首都的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我们还要成为首都的清洁能源站、放心菜篮子、避暑度假村和绿色大屏障。”乌兰察布市发改委副主任弓箭说。
目前,京蒙“十三五”时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和合作帮扶规划已起草完毕,双方将在生态、科技、交通等九个方面构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乌兰察布将与北京携手前行,共谱一曲互惠共赢的草原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