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家园绿了 红利来了
美丽的白泉山。
四月的乌兰察布,万木葱茏,清风拂面。
集宁城中公园的白泉山、老虎山,满眼葱绿,成片的桃花、杏花争相怒放;霸王河、泉玉林结群的候鸟环湖徜徉;就连“曾是最不适宜人居住”的化德县,也是满山遍野的松苗迎风摇曳;
……
十多年不断与自然抗争,近5年间持续大力度的投入,一个曾经沙进人退、风大缺水的塞外边城,生态环境蝶变,并再而三地拨得头筹:2012年,乌兰察布市被评为“自治区园林城市”;2014年,“三山两河”生态景观工程被授予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2015年,该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现如今,绿成为乌兰察布的主色调,绿成为地区发展的活力与引擎。
绿起来是唯一出路乌兰察布十年九旱,自然条件较差,“地下无宝,地上无草”曾是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全市地下玄武岩覆盖面积大、岩层深厚,地表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干旱,年均降水量仅340mm,年均蒸发量近2000mm。曾经一段时间地表植被稀疏、土壤沙化严重,境内沿阴山北麓形成一条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50公里的风蚀沙化带,被国家确定为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区之一。
当地人戏谑:一场风由春刮到冬。每到春天,乌兰察布如同一个巨大的鼓风机,遮天蔽日的沙尘吹得人睁不开眼。
恶劣的生态环境,束缚了乌兰察布人发展的脚步,乌兰察布曾一度在全区排名在后。
如何发展?乌兰察布市委、政府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生态是乌兰察布的安身立命之本,青山绿水是乌兰察布发展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绿化工程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由此,乌兰察布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讲话精神及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以打造“生态屏障”为目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紧依托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确立以自然修复为主、生态恢复与建设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型城镇”战略,中心城区以综合治理“三山两河”(老虎山、白泉山、卧龙山、霸王河、泉玉林河)为主,旗县市区县以实施五大重点区域生态绿化工程为主,形成齐头并进、遍地开花的局面。
“三山两河”,如此大的绿化规模,考验着决策者的担当与智慧。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前期调研,请来专家学者进行会诊,考察了周边城市,制定了科学详实的方案,治理工程扎实有序。
“以前是造林,现在是建园林,种一棵树和伺弄一个娃娃差不多了。”乌兰察布市园林局局长张建功感慨地说,地下全是石头,先用机械打出一个近2米深的坑,换上土,光换土就有300多万方。植上树,怕风刮倒绑上支架,10月份再上一层防风罩。树干上缠草绳,冬天再裹一层塑料膜,树冠喷抑制蒸腾剂来防蒸发。
集宁区“山、水、绿”的同步实施,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到2015年底,这里已初步形成了绿色环绕城市,城在绿中、水在城中,“显山、露水、透绿”的独特城市园林美景,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
“过去白泉山,是一处乱石林立、垃圾遍地的荒山。现在你看看,绿树成荫、亭台掩映、鸟语花香,我天天晚上都来这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已在集宁生活了30年的市民贺梅花感叹地说。
2015年8月,国家专家考察组在乌兰察布考察评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当专家组了解到这座城市地理及气候情况时,一致称赞乌兰察布是建在“玄武岩上的园林城市”。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抗抗有感于此,撰文《乌兰察布的树与河》,抒写并赞美了乌兰察布建设“玄武岩上的园林城”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