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思考
新时期的跨越发展赋予乌兰察布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未来十年,将是乌兰察布扩大开放和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要夯实发展基础,扩张经济容量,积蓄发展后续力量。只有充分释放社会潜力,把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作为“头号工程”,才能让全市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
做大做好产业升级理论依据
产业招商旨在增强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沉淀社会资本的有效路径,也是培植、壮大我市主导产业,打造特色经济,实现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把产业招商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创新方法。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蒂姆·朗说过,当生产和就业必须一致,为满足地方需求服务时,应该重新将经济活动定位,使其摆脱出口导向模式,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设置关税,控制污染产品出口,任何产品都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目前,乌兰察布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有目共睹,但相对脆弱和潜在人为造成的整体生态环境退化也是不争的事实。面临如此两难的境地,最好的抉择就是走合作承接和改造升级之路。鉴于我市目前人才及劳动力结构的短缺与不足,同时各旗县、各地区环境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和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必然导致承接产业转移上的诸多限制性选择。理性的接纳,可持续的循环发展,避免一哄而起,千篇一律的争夺“共进”,于和谐中寻特色,在奋发中求共识。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斯蒂德曼提到的:“分配关系不同导致产品比较优势不同,而经济增长和发展程度处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其产能优势就自然不同。”
开发开放中的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是指特定地区内所发生的改变和创造,包括科技、资源、知识扩散、制度等方面的路径依赖。首先是机制创新:为签约、动建、投产的各个环节提供管家式、专家式、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允许“先行先试”,发挥改革权,珍惜特惠权。其次是功能创新: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转变,从要素集聚到功能提升,挖掘人口容量大,产业基础好的高端产业。重视人才招聘与培养,根据企业实况,推行订单招生和项目同进。优先“一线骨干”的户籍改革,全家入区,限房价、迅速定居。发展产业经济,政府服务、企业商务运营、人才集聚都是关键。
产业发展是整个政治经济系统的不断推进过程,其中产业在一个区域里的发展,要有超前意识,对生态和污染要有格局感,拉开距离和发展空间;诸多企业相互承接递补,多个产业板块吸纳并进,便于稳定结构和均衡发展的内在相互支撑。乌兰察布要打造“五个核心区”,其发展要义就是遵循规划引导、存量增加、产业交汇、创新集成。而前瞻性和精细化则是保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执行力,其整个产业的创新和集聚也是升级的必然要求。一个主导产业怎么干下去,初创时就要与其他核心企业相匹配,相互支撑与配套。要素环境不断变化,政府与企业不断互动,执行层面与战略部署有机融合。充满活力的发展载体,必须有一张智力支撑的网络、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一片优质发展的资源。
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
在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建立工业园,要充分考虑其空间布局,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匹配因素,切忌搞“乌托邦”式的产业园。在建园的空间布局上,要特别注重电子信息、生产服务业、都市行业存量的增大,优先考虑文化服务业及总部经济的落户。扩大升级税收贡献大、劳动力素质提升快、符合环保要求且品质好的产业。坚决杜绝拿项目是为拿地皮的不良手段,评价审批项目要考虑清洁动力、污染排放、劳动力密集程度、水耗和能耗等因素。对不符合“定位”的产业,实施“瓦片经济”的租赁方式,没有生命力的过剩产业以及只有一个订单建立的企业,必须淘汰并腾退土地;有产权证的,政府收储后再转让和嫁接。
设立工业发展基金,扶持担保控股公司和基金股权公司,放大政府助保资金,促进多元融资平台的建立;以主体责任分工为导向,着重解决园区合理角色的定位问题,让大园区和小园区互补延伸,各旗县市区协作衔接,紧密结合,统筹协调,保障发展。
大军舰要有领航员,大战略要有指挥员。实现集约型要有清晰的角色定位,才能合作共赢,防止扯皮推诿。具体实践中,就是要解决横向发展的合力问题,从机械凝聚到有机凝聚,是多部门配合的结果,发改、经信、科技、人社等部门通力合作才会奏效。
发展的定位要高,规划至少要有10—20年的超前意识,一张蓝图绘到底。有具体的执行机关,并部署研究机构,设置大项目办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战略决策后,交通先行,打通地域交流,由企业家决定产业的匹配与升级;远离城镇的企业要有吸引力,艰苦扎根,更要有体制保障。“大项目、小巨人”,中小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往往是从中小企业搞起来的,不需大厂房,“楼邻经济”的相互补充,使小园区享受大园区的延伸与覆盖,用功能区统领街、镇两级载体的递进与整合。特约评论员郝永洁
[责任编辑 孙静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