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旅游文化——卓资县旅游文化

18.10.2016  23:35

位于大榆树,距民俗旅游区 明星 沟景区5公里处,一条东西方向的马家沟迂回蜿转,这里有马家大院、马家老井、老井问柳和原生态自然景观。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皇后的后裔马德兴(乳名马五)祖籍安徽凤阳,明初参加农民起义,辅佐明太祖南征北战,尽忠效力,屡立战功,为了表彰其忠诚和功勋,赐“奉天诰命”圣旨一道,系五色织锦,全文内容共92字,皆在

教悔后代要勤于修文,善于习武,老实做人,踏实办事,这样可告慰前人,福泽子孙,家族昌盛,并每辈份赐爵位一职。在明朝江山风雨飘摇之际,京陵已不是马家后裔久留之地,随后于明末清初逃难大榆树,马家大院于清朝光绪五年(1870年)五月完工落成,马家沟也因此而得名。该院造址隐蔽,依山就势而建,符合古代风水学原理,属清朝北方农村典型的四合院规制。据考证,西房系雍正年间所建,从用工、用料、工艺与大榆树东街三圣殿属一家工匠所为,用于私塾房和碾磨房;正房为主人居室、东房为客房,大门楼及两侧佣人住所及圈舍均系光绪五年五月完工,有门楼顶梁朱砂红字“大清光绪五年五月大吉”可证。从马家大院沿沟向东400米处的河床上,有一眼石砌古井,井的西侧有两口石槽,专供洗衣饮畜之用,这就是有名的马家老井。在老井东南方位不到20米处有一株古柳,这就是神秘的“老井问柳”。树龄千年以上,三人未能合抱,树冠遮天蔽日,枝繁叶茂。

文化溯源

在位于卓资县十八台镇火石沟里和福生庄坤兑沟的旧石器制造场证实,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就拉开了这一地区人类文明的帷幕。夏商西周时期,在今卓资县境内先后有荤粥、鬼方、猃狁、北狄等游牧民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在境内游牧、狩猎以及与华夏民族战争、交往的足迹。战国时期,赵国向北扩展,筑长城于今卓资县境内,现存乌兰察布地区保存较好的赵长城遗迹。而其时在赵长城之北的卓资县北部生活着匈奴等游牧民族。秦、汉时期,卓资县部分区域属云中郡或雁门郡管辖,有秦汉时期的古长城从境内东西穿过,从今麻地卜直到三道营、旗下营,入呼和浩特市境内。东汉时期,先为刘芳割据政权所据,后为鲜卑人的游牧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带由拓跋鲜卑统辖,位于今卓资县境内的辉腾锡勒(灰腾梁),在北魏时,是北魏帝王避暑观光的胜地,时称九十九泉,因与察右后旗在地域上同属辉腾锡勒的地理单元,有些历史文化史实很难分别区分开来,因在察右中旗旅游文化中已经作了论述,此处不再聱述。在北魏后期,中国古代杰出地理学家、游记作家、旅行家郦道元对发源于辉腾锡勒的大黑河,即其时的芒干水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在《水经注》中论述为“又有芒干水出塞外,南经钟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帝曰:阴山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说明今大黑河流域上游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隋唐时期,先后为突厥、回纥、契丹所据。其时有从榆林郡(今 鄂尔多斯 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至启民可汗牙帐的隋炀帝御道从境内通过,是大业三年(607年)六月,隋炀帝巡幸今辉腾锡勒地区所经过的道路。辽金时期,境内的九十九泉,是战略要地和避暑胜地,特别在金朝时期将九十九泉列为国家的直接管理之下,山金司或许就设立在今察右中旗金盆一带,卓资县境内碌碡坪发现的金银器是当时产金的有力证据。元朝时期,属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管辖,为汪古部的基本领地。有上都经净州到哈刺和林的木怜道从境内通过,设有九十九泉、燕只哥赤斤二站。1230年秋至1232年九年,元太宗窝阔台三次亲临九十九泉一带,指挥攻金战争,今卓资山一带成为蒙古的重要根据地。1232年,北宋的彭大雅出使蒙古时,来到官山,见到一派草原风光,养有马、牛、羊、骆驼。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到元上都时,曾路经今卓资县境内,他见到这里有不少城堡,非常繁华。

明元前期,洪武八年(1375年),在今卓资县境内设置了官山卫,管辖这一地区。明朝后期为北元所据,其间在1449年,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曾随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来九十九泉、断头山(今卓子山)一带北狩地理。据明朝锦衣校尉袁彬在《北征事迹》中记载:“本月(九月)十七日,到断头山,住五日,也先每日进诸般熟野味。”景泰元年(1450年),明王朝与蒙古瓦剌部议和,八月,也先送明英宗还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调集10余万军队,驻防于断头山,以谋求向雁门关以南发展。最终迫使明朝在隆庆五年(1571年)实行蒙明议和,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

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蒙古察哈尔右翼镶蓝旗、镶红旗、正红旗驻牧于今卓资县境内,乾隆十五年(1750年),随着汉民的涌入,该地区的汉民隶宁远厅管辖。其间,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十五,清朝大臣钱良择跟随索额图通使俄罗斯时曾路经今卓资县境内,这次出塞之行记于他的《出塞纪略》之中。并对卓子山记为:“两山雄峙,顶方如印,从下仰望之,如垒石筑成者。”“又行二十余里,道旁有河,流水澄澈……。”与钱良择同行的张鹏翮也在他的《漠北日记》中记载:“傍有方山峻岭,俯瞩城下,乘马往视其中,惟有断堡荒草而已。”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于内蒙古境内设置5路驿站时,从张家口至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一路从境内经过。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十九(公历10月14日),康熙帝统领八旗将士2390人及文武大臣出京,并由皇长子允褆、皇三子允祉、皇八子允祀随驾,巡行北塞,经理军务时,于十月初(公历11月初),巡行来到今卓资县马盖图和大榆树后房子一带,他见到该地区牲畜弥满山谷,整齐肥壮,毛色甚佳。光绪十九年(1893年)3月17日,俄国蒙古学学者、旅行家阿·马·波滋德涅耶夫曾来今卓资县大榆树、厂不浪、五里坝、马盖图、十八台等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