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转型新方向: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有北京“后花园”之称的内蒙古乌兰察布悄悄启动了一项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打造成为中国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这与国内大多数城市致力于发展工业的路子截然不同。乌兰察布此举背后,除了依托自身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力、电力资源外,还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内蒙古大 草原 生态保护,以及为京津冀地区无霾治理的综合考量。
这步棋,乌兰察布如何走?
“后花园”的环境压力
不管是为首都市民提供马铃薯这样的冷凉蔬菜,还是打造草原旅游吸引首都游客,乌兰察布的战略定位从来都要考虑到北京这个特大型城市的需求。于是,APEC来了,“后花园”的压力也随之来了!
10月8日,乌兰察布市政府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组成6个专项督查组和2个明察暗访组,加上11个旗县市区的29个执法检查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从11月3日开始,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096人次,检查企业1485家次,检查工地277家。
严控焚烧垃圾、树叶现象。鼓励居民日常生活多用天然气和电,减少用煤量。对55家高载能企业、372家石材加工企业、75家矿山碎石厂和中心城区的107家工地实施停产,来保障会议期间的空气质量。
会议期间,乌兰察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停驶40%以上,禁止黄标车、大型货车通行。此外,还利用中心城区的26台大中小型清扫保洁车、8台大型清洗车、3台洒水作业车,对城区道路加大了吸洗清扫、洒水频次,防治扬尘污染。
据了解,APEC期间,乌兰察布市烟尘与二氧化硫实现75%天数全达标,氮氧化物下降了5.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集宁城区空气质量全为优良,与去年同期相比优级天数增加了3天。
保证“APEC蓝”是乌兰察布基于对首都北京的政治责任而出台的一项短期应对策略,而周边京津冀地区的整体雾霾天气指数才是乌兰察布真正的环境压力。
2012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区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雾霾天气后,“加快削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原煤消耗量和汽车有害尾气排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成为国家治理雾霾污染的重要举措。河北“削钢”、内蒙“原煤减产”,这些成为治理雾霾污染的主要举措。
作为内蒙古桥头堡、北京的“后花园”,乌兰察布将减少原煤输出量,提高电力、油气等清洁能源的输出,加快解决制约清洁能源输出的通道建设问题,提高能源外送保障能力,作为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设成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被顺势提出,并根据“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确定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用乌兰察布官方的话说就是“以提高自身在国家治理雾霾中的贡献”。
一箭双雕
除了地缘关系引发的政治责任感之外,乌兰察布也希望借此加深和拓宽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在能源和其他优势特色产业方面的战略合作。
乌兰察布市东部与河北省接壤,南部与山西省相连,区位优势明显,相邻的两省均是工业大省,经济发展迅速,用电负荷逐年增加,特别是河北南部地区,近年来,受季节、装机容量不足等影响,多次限量用电,电力供应日趋紧张。
而乌兰察布却是电力资源丰富、风能资源富集区。受蒙西电网用电负荷低于装机规模影响,火电机组不能满负荷发电,风力发电企业弃风严重。2012年乌兰察布市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2032小时,弃风500小时左右。这影响了企业效益,造成了风能资源浪费。
2007年至2012年,乌兰察布市能源工业生产能力及规模快速增长,发电总装机年均增速19.9%,占全区的12.1%;风电装机规模迅速增长,占全区近五分之一;太阳能发电则是从无到有,2012年并网10万千瓦。全社会发电量由109亿千瓦时增长到396.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9.4%。
乌兰察布的考量是,将乌兰察布市的电力企业所发的电量直供河北、山西,这样既能增加乌兰察布的电力企业效益,又能解决相邻两省缺电问题。实现乌兰察布与河北省、山西省电力支援交易,解决双方电能互济余缺、减少电力供需矛盾。
“既可以拓展乌兰察布市外送电市场,又可以吸引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乌兰察布转移。”可谓“一箭双雕”。乌兰察布市一位官员说。
2013年,乌兰察布市发改委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战略编制,制定出《乌兰察布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规划》。
“能源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成为乌兰察布招商引资的一项优势。通过能源合作带动产业转移,争取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能源资源依赖性产业转移。
事实上,除了与周边兄弟省市的优势互补之外,乌兰察布也意识到国家能源供应格局和方式将发生深刻变革这一背景,必然会对乌兰察布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能源特点是“缺气少油多煤”,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随着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石油、天然气进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18.9%和5.5%,进口依存度持续提高。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自治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要求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这既是乌兰察布自身经济转型的需求,也是落实国家相关任务要求的使命。
到202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除了国家环保能源政策和相关要求,市场需求也倒逼供给方式变革。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对于能源工业宏观方向的判断,也是乌兰察布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的另一动机。
打好基地做好“输出”
在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方面,乌兰察布毫无疑问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通过加强产业机构调整之外,乌兰察布要做的就是拓展构筑竞争壁垒。
不仅电力富余,乌兰察布的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煤炭资源储量达42亿吨,风能资源总储量约5000万千瓦,是国家一类风资源区。太阳能年总辐射量为4830~701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是全国高值地区。
不仅资源丰富,煤炭开采成本也很低,平均吨煤生产成本,露天矿为110元左右,井工矿为140元左右。电价优势明显,单位发电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5元左右,风电上网电价全国最低,仅为0.51元/千瓦时。
坚持煤炭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坚持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三路并进,构建升级版的乌兰察布市能源产业,成为自治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核心成员。乌兰察布实施煤电一体化开发,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致力于打造风电、太阳能和煤制天然气基地。
预计到2017年,全市太阳能发电装机新增90万千瓦,达到100万千瓦;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50万千瓦。2017年,形成煤制天然气生产能力42亿立方米;到2020年,形成煤制天然气生产能力80亿立方米。
乌兰察布的交通区位优势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而能源通道建设也在快速发展阶段。
乌兰察布地处蒙西电网进入华北电网的末端,是西电东输的桥头堡。距离华北、华中、华东等负荷中心约300~1500公里,是特高压输电的经济合理距离。目前,风电并网装机居蒙西第一位,受外送通道和电力消纳等条件的制约,风电等绿色能源发展走入一个瓶颈期。
规划中的乌兰察布——武汉特高压外送电通道,以及四子王旗至山西、兴和至河北直供500千伏超高压外送电通道建设,将构建成为面向华北、华中的两大能源输送通道。
这些输送通道将汇集乌兰察布地区风电,实现集中外送,解决风电大规模上网和送出问题,提升整体运输能力,做活铁路、公路运输,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沿边经济开发开放这盘棋。
乌兰察布发改委一位官员称,乌兰察布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建立健全能源资源开发体制和机制是重要一项。除了严格执行煤炭资源配置政策,发挥煤炭资源对撬动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导向作用外,还需要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记者 刘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