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市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乌兰浩特市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走进乌市葛根庙镇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干净的砖瓦房、一条条笔直宽敞的通村路,到处是焕然一新的景象。村民吴双英一家过去居住在旧村的危草房里,生活条件很差。移民新村建成后,全家搬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用上了自来水,装上了“户户通“,院里盖起了羊舍猪圈、修建了花圃菜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作为自治区级贫困市,乌市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总基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向“短板”聚力,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探索出了一套合力扶贫的“组合拳”,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精准识别,迈好扶贫第一步。在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份《乌兰浩特市贫困人口核查登记表》上详细列出了贫困户家庭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收入来源、月均基本生活开支等一系列基础指标历历在目。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条件也一目了然。
2014年以来,乌市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和建档立卡自上而下、贫困识别自下而上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公示公告—建档立卡”5个工作程序,做到民主公开。截至2015年12月底,经过层层把关、全部信息录入、上报等程序,乌市共识别出贫困户2213户,贫困人口5896人,32个贫困嘎查村建档立卡工作处于全盟领先水平。
眼下,乌市正在开展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主要针对已有建档立卡系统中脱贫户进行清理和全市非贫困嘎查村贫困户调查摸底,并录入系统。
精准扶贫,“好钢”用在“刀刃”上。乌兰哈达镇混都冷嘎查有贫困户43户,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启动后,经嘎查“两委”班子和驻村干部工作队共同调研,确定绿色无公害水稻和有机水稻为该嘎查扶贫主导产业项目。村委会利用项目财政资金50万元购买了水稻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并组织农业机械队为贫困户减免费用,对非贫困户收取70%费用进行种植、收割服务,所得费用除去人工和机械损耗外,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户生产生活。此外,经帮扶领导小组牵头,混都冷嘎查与兴安盟岭南香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供销合作。
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嘎查村、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人帮、有人带,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包扶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乌市全面推开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的扶贫工程,把培养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在确定的32个贫困嘎查村中派驻了96名党员干部,到贫困嘎查村“驻村蹲点、扶贫攻坚”,开展结对帮扶,力争到2017年,使目前尚未脱贫的贫困嘎查村及其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实现彻底脱贫。截至目前,乌市“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2995万元。
探索新路径,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乌市不断探索开拓扶贫开发工作方式方法,以现代城镇化建设为目标,整合全市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先后投入3.5亿元建设集“适宜居住、设施农业、舍饲养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胡力斯台扶贫攻坚示范园区和葛根庙扶贫攻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乌兰哈达镇和葛根庙镇农户1836户、5937人,其中带动15个贫困嘎查村贫困户1002户、3010人。
当前,乌市正积极编制完成《乌兰浩特市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拟投资7.2亿元,实施移民搬迁5543户、16300人。采取移民扩镇和插花移民的方式进行易地搬迁安置,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和向城区周边集中,集中安置区域主要在5个镇政府所在地和市区城南、城北、城西。以服务城市“菜篮子”为目标,对移民户开展适用技术培训,通过实施设施农业种植、进城务工、设施园区就业、养殖园区就业等方式,确保移民户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及早实现脱贫目标。(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