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力吉的幸福晚年
原标题:乌力吉的幸福晚年
草原上的春天,乍暖还寒,但锡林浩特市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活动室内却暖意融融,热闹非凡。见到乌力吉老人时,他正和朋友在台球桌前“鏖战”。装球、摆球、开球,伴随着娴熟标准的动作和精准的走位,乌力吉观察好球路、微微俯下身子、抓稳球杆、瞄准……随着“啪”的一声,球应声落袋。一气呵成的动作和利落的身手,不仅让人遥想到年轻的乌力吉手握套马杆,跨着矫健的骏马驰骋在辽阔草原的豪爽英姿。
69岁的乌力吉是宝力根苏木牧民,身子骨硬朗,风趣健谈。说起以前的事情,他仍记忆犹新。1964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乌力吉便从父亲手中接过套马杆开始放牧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乌力吉一边放牧,一边给人做工,接过羔、盖过房、打过井……所有能赚钱的活儿他都做过。他还自学了汉语和历史。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乌力吉入了党、做了基层干部,几十年来,不但将自家的套马杆挥舞得有声有色,还帮助牧民群众改善生活、发家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干部。
“去年9月,为了让孙子孙女能有好的学习环境,我和老伴儿决定搬到市里的养老园区居住,一来解决孩子教育问题,二来改善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乌力吉神采飞扬地描述起了生活的改变。“以前在牧区想办什么事情都不方便,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业余生活更是枯燥乏味,自从搬到养老园区,不但屋子暖和,看病方便,没事儿的时候还可以去老朋友家串串门、聊聊天,最主要的是,这拿了一辈子套马杆的手也有了用武之地。”老人说罢指了指墙上的台球杆,大笑起来。
在养老园区里,像乌力吉这样的牧民老人还有很多,他们从不同的舞台中找到不同的人生价值,最为可贵的是在每一个舞台中都体会到了别样的幸福。
从第一产业的“套马杆”到第三产业的“台球杆”;从年轻时牧区放牧到年老时进城养老,“乌力吉老人”这一群体的经历是锡林浩特市创新牧区养老模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幸福生活也是该地区牧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的真实写照。
2014年,锡林浩特市按照“集中居住、养老育幼、政府扶持、多元运作”的牧区养老服务模式,拿出495套廉租房作为牧区老年人进城集中养老用房。同时,还在养老园区内设置了牧民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慈善超市、牧民餐厅等。(记者马建荃)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