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前旗:文旅融合促增收
沙德格苏木那达慕
乌拉特前旗在改善农牧区村容村貌的同时,结合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把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蒙元文化、农耕文化打造成有 故事 、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乡村记忆”,培育了一批人文特色村和乡村记忆景观。如今,走进前旗,正在兴起的西山咀农场、中滩农场的兵团映象、先锋镇枸杞文化园等项目已经成为展示红色文化、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的亮点,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慕名而来,体验实实在在的乡村风情。
到草原体验蒙元文化
沙德格苏木在苏木整体规划建设中,确定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定位,从蒙元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蒙古族乌拉特部落的特色出发,建设了包括射箭场、4座体验蒙古包、5座蒙古包展厅、赛马跑道、哈撒儿雕像和哈撒儿敖包组建而成的15万平方米哈撒儿文化园。并对沿路商铺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涂白、抹灰、勾勒图案、加装蒙元文化特色浮雕,使得与文化园整体风格相呼应。
哈撒儿文化园充分凸显乌拉特草原文化,是乌拉特民俗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也将成为哈撒儿传说、祭祀礼仪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传习地之一,而且随时能为广大牧民举办赛马、射箭、赛驼、搏克等蒙古族传统文化比赛项目。“今天,我们哈撒儿文化园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其中有两辆大巴载着外地来的游客,他们在哈撒儿祭祀后,专程到我们这里参加那达慕大会。”沙德格苏木牧民孟克吉雅忙得不亦乐乎。
孟克吉雅家有两个蒙古包,一个蒙古包接待的牧家游客人每年能给他带来3、4万元的收入。如今哈撒儿文化园已成为小有名气的乡村游名片,而孟克吉雅家的牧家游也已形成规模。沙德格苏木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园将吸引更多的人体验牧家游,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走边塞游览秦汉长城
小佘太镇立足当地实际,注重产业发展引领,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项目,靶向定位,巧借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发展乡村农家乐,为大十份子村增隆昌组群众开辟出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径。
这几天,小佘太镇大十份子村增隆昌组的村民赵光俊特别忙碌。除了忙活地里的营生,最让他挂念的就是新盖的一处房屋。每天,他都要抽空到新建的房屋内看看建设进度,和施工人员商量装修方案。“忙完地里的活儿,我就准备粘贴外墙保温板,开始内部装修了。估计一个月以后,我的农家乐就能开业了。”赵光俊一边走,一边介绍他的想法。
十大份子村增隆昌组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马鬃山秦汉长城、阴山岩刻、光禄塞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增隆昌水库、查石太山活佛沟等生态文化景观。由于没有吃饭和住宿的地方,村里留不住前来旅游的游客。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同时拓展村民致富增收的渠道,该村打造了7户农家乐,修建了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室、连锁超市、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同时还修建了独具当地文化特色的长城文化工作站。随着近郊游的热度持续升温,来增隆昌组游玩的市民越来越多。
进农家感受河套民俗
西山咀农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在村容村貌整治中着力营造红色文化和知青文化氛围,并将着力打造以此为内涵的博物馆。先锋镇在乡村建设中,通过整体规划、集中打造,将工程推进与文化的挖掘相结合,使得村庄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了个性和亮点。
在先锋村沙圪旦村民小组2.5万平方米的枸杞文化活动广场上,枸杞文化特色鲜明。通过在广场上建立无公害枸杞销售点,发展枸杞采摘游,与黄河风情游相衔接,也将是这里农户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走进明安镇陶来口村,村庄整洁干净,房舍错落有致,其中古香古色的“农耕文化园”格外引人注意。几十件农具整齐地摆放在修葺一新的长廊里别有特色。西小召镇公田村立足于乡村民俗风情,修建了民俗博物馆,在设计与建设中运用农家原始的生产生活工具,让人置身其中便能感受到强烈的河套民俗气息。
随着前旗农牧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特色村庄不断涌现,从建设到现在,吸引了不少城里家长带孩子来“寻找乡愁”。这不仅是广大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