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一场强震检验出的校园安全

22.04.2015  10:54

    4月15日15时39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发生5.8级地震。虽然震中位于阿拉善盟,但由于震中是沙漠地区,因此造成的危害较小。反而是距离震中最近的城市-乌海市受到威胁更大,据测算,震中距离乌海市区仅42公里。

    这次地震乌海市区震感强烈,特别是与震中隔黄河相望的滨河区高层建筑摆动明显,这也是乌海地区有记录以来遭遇的最强地震。但令人欣慰的是,历经此次强震,乌海市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学校校舍没有出现安全问题,所有师生全部在2分钟左右安全有序地疏散到操场等安全位置,没有出现一起伤亡事故。并且,在地震发生后,还涌现出众多值得赞扬的师德故事。

安全演练发挥了大作用

    当天地震发生10分钟后,海勃湾区第八幼儿园的微信群里就发上来一张老师手机拍摄的孩子们在操场聚集的照片,向家长报平安。家长们纷纷为老师的表现点赞,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

    当家长接到孩子时,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平静,没有过度的紧张,他们告诉爸爸妈妈:“地震后,他们就像前几天演练的一样,双手抱头,老师们一前一后护着他们快跑着到了操场。

    该园彩虹班谢静老师说,园里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安全演练,就在上周刚刚组织过防震演习,所以地震发生后,大家都十分镇静井然有序快速疏散。乌海市实验小学教务主任张磊更是激动地告诉记者:“平时的安全演练这次发挥了大作用,两分钟之内,所有师生都疏散在操场上!”该校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安全预案,而且每周一节安全课,每天下午放学前5分钟都要进行安全教育。学校还经常召开安全会议,进行安全培训,常组织人去安全工作典型学校去学习。

    据了解,近年来,乌海市教育系统持续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和责任落实,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充分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结合“开学安全第一课”、“安全教育活动日”等节点及专项行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并对全市300多名中小学校(园)长和安全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层层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及各项安全预案,责任落实到人。从2014年春季开学起,各中小学幼儿园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应急疏散演练,乌海市教育局组织了3次以消防、地震、反恐防暴为主题的综合性应急疏散演练现场观摩活动。 

    此外,切实加强校园人防、技防建设,近几年,累计投入近600万元完成66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技防改造,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并对各类学校幼儿园反复进行校园隐患排查治理和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正所谓有备则无患。很多学校在落实的时候还特别注意细节,海勃湾区第一幼儿园实现错时放学,在每个楼道口都明确写着从此口走的班级和责任人,并且各出口的颜色各异。由于原一楼的西出口面对高层建筑,出于安全考虑师生便由附近无高楼层的东北口出入。 

校园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在这次地震中,乌海市各级学校新建的校舍都没有出现安全问题,成为师生的安全屏障,这也表明,前几年实施的校安工程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

    乌海位于我国南北构造体系北端,属于华北地震区的一条地震带,属于国家中西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7度以上高烈度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近年来,乌海市高度重视校舍安全工作,确保学校成为最安全的地方,为此投入9亿多元高标准开展校安工程提升全市学校防震抗震能力,所有校舍均按9度设防建设。全市共改造中小学31所,拆除重建、新建单体建筑项目68个,9万名师生的学习环境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不管发生什么,这儿都是最安全的地方,据说能抗9级地震呢!”乌海市蒙古族学校学生吉日格乐根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着校舍。教学楼中,他让记者留意楼道中形状奇怪、“顶天立地”的楼梯扶手——手臂粗的护栏从地面直接贯通至屋顶,与梁板柱连成一体,即使楼梯上很拥挤,也不会致人跌落。公寓式宿舍门窗都是钢化玻璃,不仅隔音效果好,一旦破碎也会变成小颗粒,不伤人。

    这所达到国家级标准的学校,是乌海市近年来高标准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的一个缩影。相对位置偏远的海南区公乌素镇的乌海市二十二中,以前办学条件是是全区最差的,通过校安工程新教学楼达到9200多平方米,成为全区面积最大的。 

    为把校舍安全工程做好,乌海市将校舍安全工程确立为“一把手”工程。在“一把手”护航下,项目建设初期,就从北京、天津等地的科研院所聘请了10名建筑和地震专家深度介入项目设计,全程跟踪工程建设。建设的3年中,内蒙古自治区和乌海市先后组织专项督查数百次,汇集工程报告475份,形成鉴定报告437份。所有校安工程项目都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并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的校舍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不但录入了每所学校的基本情况,而且每栋建筑从规划、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一直到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等也都有详细记录,如果校舍出现质量问题,就有据可查。

    “水泥用的是最好的,钢筋用最好的,所有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严禁进场。”参与建设过程的乌海市教育局安敬胜告诉记者。正是在这样一种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下,才成就了高质量的校舍安全工程,实现了“建造一所,安全一所”的目标。

    乌海市教育局局长高雄文告诉记者:“通过实施校安工程,全市中小学的布局更加合理,学校真正成为最安全、让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也更加坚定了办高质量教育的信心。” 

让学生先走,校长和老师断后

    一场强震检验出的更是师德师风。在这场突发灾难面前,每所学校都是学生先走,老师和校领导断后。

    地震发生后,乌海市实验小学的老师都按照平时演练的那样,迅速到达自己的责任岗位,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疏散;各楼梯口,都有责任老师在守候指挥;最后,老师们又冲进教室,挨个查看有无滞留学生,最后撤退。四年级的许宏老师搀扶着班上一位前段时间骨折同学走在最后,学生问她:“老师,楼房塌了怎么办?”“不要怕,老师陪着你。”学生身材高胖,许老师身形瘦小,但就这样一直将他搀扶到楼下安全地带。而许老师的孩子就在隔壁班级,她根本顾不上去找。

    地震发生时,乌海市第六中学高三(2)班正在上历史公开课,判断出是地震后,老师说:“同学们赶快蹲下。”当震感稍轻后立即说:“同学们赶快撤离。”现场学生快速、安静而有序地用3分钟时间撤退到400米外的操场上。撤退过程中,老师和校领导断后,同时学校广播里反复播放大家疏散时的注意事项。

    像这样的故事在乌海市各个学校都有,地震发生后,大家的微信圈中传播最广的就是师生情深的故事,老师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众口一致的赞扬。这表明近年来乌海市师德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乌海市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训工作的首位,新教师在岗前培训都要进行入职宣誓,进行师德承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都被纳入师德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建立健全了师德考核机制、激励处罚机制和监督机制,让师德高尚的教师成为楷模,将师德低下者清出队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弘扬高尚师德,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为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乌海市教育局还将2015年列为“师德建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