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借“丝绸之路”东风 打造沙漠葡萄酒之都
来自16个国家的税务官在乌海市吉奥尼酒庄考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读来这两句千古流传的诗句,人们一定会对醇香的葡萄酒充满向往,但如果你有机会走进乌海市,就会品尝到千年前古诗中的醇香美味葡萄酒。乌海市以其独特的区位、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发展葡萄种植和酿酒产业,如今已经成为闻名国内的“葡萄之乡”,乌海产的优质葡萄酒更是香飘海外,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沙漠中的葡萄之乡
打开地图不难发现,乌海与新疆吐鲁番、全球著名葡萄酒产地法国波尔多同处于北纬30至40度,而这一纬度带被称为世界优质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
乌海市地处三大沙漠交汇处,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年无霜期达156至165天,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沙质土壤,这些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成就了乌海葡萄色味俱佳的高品质及“葡萄之乡”的美誉。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20世纪60年代,移民带来葡萄苗木在这片荒漠中试种,取得了成功。此后,乌海市从吐鲁番引进优质苗木,建成首个葡萄种植园。1985年,乌海市出台《关于加速发展葡萄种植业建立葡萄商品生产基地若干问题的决定》,并总结出适宜乌海地区的葡萄幼树速生丰产技术,使得葡萄走出庭院成为乌海一个特色产业。1993年9月15日,乌海市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首届乌珠穆(汉语意为葡萄)节,向国内外宾客展示了乌海葡萄风采。到2000年,乌海市三届七次全委会把葡萄产业正式列入乌海市国民经济“十五”规划,并作为特色种植业享受扶持政策。2013年,乌海市出台实施的《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为当前和未来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并指明了方向。
随着葡萄产业发展,乌海葡萄开始走出乌海,在全国各类评比中屡屡获奖:早在1994年,无核紫葡萄在全国首届葡萄学术讨论会上被评为“优质鲜食葡萄”;2006年,第五届中国优质葡萄擂台赛,乌海选送的4个葡萄品种均获优质奖,并被推荐为奥运安全优质葡萄;2008年,乌海葡萄取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证书,乌海葡萄基地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无核白和红地球被评为“中华名果”;2015年乌海葡萄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经过多年坚持走生态、高效、特色、精品农业发展之路,乌海葡萄产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产业逐步做大做强。目前,该市拥有葡萄种植面积3.2万亩,葡萄品种100多个,葡萄年产量超万吨,整条葡萄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多元,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在国内,乌海已成为可与新疆吐鲁番地区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乌海葡萄极富盛名,所酿葡萄酒也名扬海外。目前乌海市共有葡萄酒加工企业4家,设计生产能力2万多吨,年产葡萄酒1.1万吨,年销售收入2亿元左右。乌海酿造的葡萄酒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德国、丹麦等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还涌现出汉森等驰名中外的葡萄酒品牌。
葡萄产业铺就致富路
站在乌海市海南区阳光田宇国际酒庄的观景平台向四周望去,郁郁葱葱的成片葡萄种植园和远处的赛汗乌素村尽收眼底。马上就要到葡萄收获的季节,阳光田宇公司的葡萄种植园中满是忙碌的身影。
阳光田宇公司是一家以葡萄酒生产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农业企业,而与之毗邻的赛汗乌素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大村,葡萄种植近万亩,依托葡萄种植、深加工的资源优势,阳光田宇公司与赛汗乌素村开展了村企合作。
今年61岁的王守会是赛汗乌素村的村民,几年前他将自家的40余亩土地流转给了阳光田宇公司,自己也在阳光田宇公司当起了产业工人。王守会告诉记者,如今他不仅收着流转土地的租金,而且全家3口人都在公司上班,每个月近万元的收入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滋润。而在赛汗乌素村,有100多位村民像王守会一样,离开土地,被吸纳进企业当起了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增收3至4万元。不仅如此,阳光田宇公司还在赛汗乌素村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村民郭琴则一直想开一家农家乐,但苦于没有资金,为此阳光田宇公司给予她5万元无息贷款解决了她的资金难题。一串小小的葡萄让这里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而这只是乌海市发展葡萄产业,增加农区居民收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制定并出台了加快葡萄种植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对种植葡萄、集中连片种植葡萄,葡萄育苗、温室葡萄种植等进行补贴,在葡萄加工、销售、储运等相关产业方面也给予资金扶持。补贴和扶持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种植户积极性,葡萄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同时,该市葡萄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各种加工、保鲜、贮藏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龙头+基地”“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
目前,该市葡萄种植加工贮藏流通企业近40家,保鲜流通企业达到10家以上,保鲜库能力12万立方米,整条葡萄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解决1万多人就业。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提供原产品及制酒业外,还带动了葡萄园、葡萄酒庄、葡萄街、葡萄酒博物馆等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全市目前已建成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并拥有2家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葡萄产业呈现出三次产业相容互促的发展态势。葡萄产业也成为农业增效、农区居民和企业增收的支柱产业。
小葡萄走向国际大舞台
2013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7届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上,乌海汉森酒业公司选送的三款葡萄酒均获金奖,而汉森有机葡萄酒近年来已在欧洲酒类评比中连续7次获奖,并成为中国葡萄酒获得荣誉最多的品牌,汉森这个葡萄酒民族品牌正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熟知。近年来,以汉森为代表的乌海葡萄酒走俏国内市场的同时,还放眼全球,迈出了国门,走向世界。据了解,目前在法国、丹麦、德国等国家的葡萄酒市场,均可以看到乌海葡萄酒的身影。
对于葡萄酒产业未来的发展,乌海市有着清晰的思路,那就是立足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全力塑造国际知名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乌海—中国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之都”产区形象。为此,今年9月3日至9月5日,乌海将举办2016“丝绸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通过在文化节期间举办葡萄酒产业博览会、世界沙漠葡萄酒论坛、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等活动,不断提升乌海沙漠葡萄酒产区在国际范围内的认知度与影响力。
接下来,乌海市计划进一步以葡萄与葡萄酒为媒介,主动联系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和相关葡萄酒生产国,进行产业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国际产业协同和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提升乌海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乌海市还将积极利用黄河大漠自然景观,举办乌海黄河大漠葡萄观光文化节,做好特色旅游、特色餐饮、特色产品。目前,乌海已经建设了葡萄主题公园和葡萄酒博物馆,正在建设葡萄长廊、日光温室葡萄采摘园、青年生态园观光科普葡萄园等设施,着力将葡萄产业与农家餐饮相结合,将葡萄采摘与黄河沙漠观光相结合,促进葡萄产业多元化发展。力求以第三产业拉动人流,人流拉动物流,实现创收增效。
预计到2020年,乌海市将实现葡萄种植面积10万亩,建成酒庄、家庭酒庄、葡萄庄园80~100家的规划目标。并形成功能优化、主体功能突出、产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区发展格局,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