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文化体制改革:突出重点 攻克难点 打造亮点
自2014年9月乌海市被确定为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以来,乌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握试点、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全面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改革任务完成数量、工作质量处于自治区领先水平,特别是分类推进改革、成立文改办、建立评估机制等做法得到了自治区认可并加以推广,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推进有序、成效明显。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复杂艰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乌海市紧紧围绕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牢牢牵住改革工作的“牛鼻子”,立足地区实际,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别、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以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改革的整体推进。
依据自治区层面确定的56项文化体制改革项目,乌海市对市本级改革项目进行了逐条对照和认真梳理,确定了7类重点改革领域、54个改革项目(包括3个自选改革项目),建立了改革台账,明确了完成时限。按照台账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乌海市举全市宣传文化之力加以推进,目前已完成18项,基本完成31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处于自治区领先水平。
以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乌海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迈出新步伐,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媒体改革与发展有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日趋成熟,调查研究等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破解难题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乌海市对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入改革。目前,“三局合一”、电台电视台“两台合并”改革已完成;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海勃湾区文化馆、蒙古族家居博物馆和乌达区图书馆的主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唯一的国有文艺院团——市歌舞团注册成立了市天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全员聘用制,实现市场化运作。
如何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头戏”。目前,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已配齐领导班子,三区综合执法机构已全部组建完成,并明确了市、区执法权限,完善了执法制度。乌海市还依法减少和规范了文化行政审批,将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许可、娱乐场所经营许可等5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区级,并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大厅,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减负松绑。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相继实施,推动了难点改革任务实现突破,不仅激发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活力,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又将营造良好文化市场环境的目标落到了实处,有效减轻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变改革重点难点为亮点看点
作为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乌海市在改革工作中深入探索、先行先试,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打造改革亮点,加快形成一批可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的改革成果,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先遣队”的作用初步显现。
在体制改革方面,乌海市坚持先试先改,2014年及时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同年11月又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为推进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事业单位改革方面,乌海市起步早、见效快,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保等制度改革全部完成,特别是乌海日报社的改革走在了自治区前列。媒体融合发展方面,乌海市积极探索实践,实现了《乌海日报》、广播电视节目在乌海新闻网即时刊播,并充分利用新兴媒介,进一步提升了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乌海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已初步形成了市有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区有文化馆、图书馆,镇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积极开展“书法五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已建成书法活动示范基地47个、书法活动室68个,受益群众10万余人;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形成“天一剧场”文化惠民大舞台、曲艺周末乐、社区文化艺术节等8大文化惠民品牌,送文化下乡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
作为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在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后,乌海市的改革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今后一个时期,乌海市将继续坚持抓重点、破难点、树亮点,确保高质量完成自治区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努力形成一批叫得响、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力争把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成全区的改革亮点。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