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民生蛋糕”散发幸福味道
乌海市民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郝飚 摄 设施完善的保障房安居小区。 石历增 摄
医改让百姓就医无忧。 石历增 摄
乌海农区居民发展采摘种植业,走上富裕路。 石历增 摄
教学设施先进的乌海乡村学校课堂。郝飚 摄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石历增 摄
波澜壮阔的乌海湖。 石历增 摄 □郝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乌海市坚持民生为本,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将财政蛋糕优先切向民生。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乌海市的民生和社会事业累计支出37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从做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民生工作,到实施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百姓安居、打造服务型政府等重点民生工程,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个民生实事的实施,不断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使乌海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超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这几天,已到花甲之年的乌海市民张贵萍每天都神采奕奕,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在过去一年乌海市棚户区改造中,他们一家告别了蜗居了50年的小平房,搬进了崭新的大楼房。“生在了这么一个好时代,没花一分钱就搬进新家,住上楼房,我们这辈儿人真是有福气。看看我这布局合理、简欧风格家装的新房……”对于自己的新房,张贵萍赞不绝口。
如今在乌海市,有越来越多像张贵萍这样的棚户区居民告别了“忧居”实现了“优居”。据统计,从2005年启动矿区沉陷区搬迁改造工程以来,在10多年的时间里,乌海市已有近2/3人口受益于保障房工程。尤其是过去的5年,乌海市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5.2万套,4.2万户居民喜迁新居。
5年来,乌海市的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范围内。针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乌海市通过购买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和由企业提供辅助性岗位进行就业“托底”安置。对有创业意愿的创业者实行普惠制创业培训,并推进创业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互动的“1+3”创业扶持机制,扶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目前,该市有3家企业入围国家级众创空间。
与此同时,乌海市的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稳步提升。该市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连续13年增长,低保标准等主要民生指标居全区前列。乌海市还形成了制度全覆盖、城乡一体化、保障多层次的市级统筹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2%和74%,位居自治区前列。乌海市还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小学到高中12年免费教育,三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并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幼儿园37所,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5年间,乌海市还实施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新建改造各类管网582公里,供热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2%、94%、99%。同时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包联共建小区工程,使全市562个小区实现了“净化、亮化、绿化、硬化、美化”全覆盖。
全力补齐政府服务短板
“现在窗口单位都集中到了一起,办个事方便又快捷。”在乌海市新建成的市民服务中心内,不用来回奔波,无需排长队等候,乌海市民吴敏很快便完成了养老保险办理,还顺便缴纳了水电费。
2017年7月,新建成的市民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大厅内38个进驻部门开设的107个服务窗口,可为市民及企业集中办理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达337项。同时,原来受限于场地小无法进驻的单位,如社保大厅、医保大厅、不动产登记局、公安出入境大厅等也一并被整合进市民中心来,真正让群众体验到了一站式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
近年来,乌海市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和手段,通过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不断深入推进“八项清单”改革。该市在原有“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将公安局“印章备案”、“再生资源回收备案”、食药局“二类医用器械经营备案”、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产地证明企业备案登记表”等7个部门15项登记备案事项纳入“多证合一”范围,达到“二十证合一”。手续简化了,激活了人们干事创业的信心。5年来,该市市场主体从2.4万户增至4.1万户。
为使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走路”,乌海市还建成政务服务数据中心,完成了线上线下服务大厅建设,搭建了智慧政务云平台,形成了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一体的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如今在乌海市,一个智慧型、功能型、开放型的智慧政务云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依托“一号、一窗、一网”的服务新模式和四级行政(便民)服务网络的全覆盖,逐渐打通了服务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最后一公里”,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政务服务正在成为现实。2017年3月,在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评审中,乌海市成功入选为16个示范城市之一。
市区的环境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为此,乌海市近年来全力实施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绿化等工程,环境问题正逐步解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5年前增加110天,达到268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8%提高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9平方米,先后跨入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为了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乌海市将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中,制定高标准的脱贫目标,精准发力、因贫施策,让贫困户真正实现造血能力。
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乌海市成立了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全市37名现任厅级领导分别联系19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市、区两级共抽调1521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通过到村、到户、到人结对帮扶的形式,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该市还制定实施了产业扶持、教育扶持、就业创业扶持、健康救助扶持、社保兜底5项工作措施,并根据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因户施策,帮助他们拔掉穷根。
围绕葡萄种植、光伏农业等特色产业,该市引导企业建设园区,并通过低价租赁给贫困户或者雇佣贫困户进行生产等多种形式,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海南区通过企业建设光伏农业产业园,由企业为贫困户提供50栋3年免租温室大棚,并免费提供苗木、技术支持及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海勃湾区依托城郊农业优势,对农区土地进行流转集中经营,打造城区北部生态农业旅游基地。对老人、残疾人或家中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引入手工工艺加工企业,建立了政府牵线搭桥、企业定向下单的家庭手工作坊扶贫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居家就业机会。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生产经营能力、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则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方式,全面推行精准扶贫金融服务。
为防止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乌海市针对特困人员实施“两免七减”优惠政策,全额资助特困人员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同时,还降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报销起付线,并提高报销比例。并且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支付后仍有不足的,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