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深化基层社区治理模式改革

22.09.2015  15:47

  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乌达区深化基层社区治理模式的改革,以巴音赛街道为试点,推行街道服务中心承接行政事务、居委会组织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理顺部门与街道、街道与社区、社区与居民间的关系,促进街道、社区自治组织职能回归本位。

  如今,巴音赛街道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有力、管理科学的基层服务新格局正在形成,按照“政府简政、社区减负,各司其职、职能回归”的原则,推行“两带动一平台”管理服务模式,发挥中心带动网格、社区党组织带动社区自治(居委会的自治和社会组织的共治)的合力,夯实信息平台的支撑作用,理顺了街道社区职能,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

   中心带动网格,承接政务服务

  从2014年6月起,巴音赛街道精减机关人员,将街道主任、副主任、计生办主任、民政助理员等人员全部下沉到街道的综合服务中心。

  综合服务中心是行政审批类业务集中办理平台,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模式,树立起了高效热情的窗口形象。中心规范服务方式,深化预约服务、代办服务等,印刻证明审批专用公章,审批和证明事项不再需要社区受理,变从前“街道、社区两级审批”为“街道一级审批”,精简了群众办事流程。乌达区政府牵头理顺了职能部门与镇办、社区间的关系,科学制定了巴音赛街道“两带动一平台”工作职责和任务清单,明确了区属职能部门下放到街道及社区的工作任务,减少了行政审批环节、简化了办事程序,由“区、街道、社区”三级变为“区、街道”两级;严格落实社区准入制度,让社区在行政事务上做“减法”,在为民服务上做“加法”。

  今年3月份,街道按照每800户配备一名网格员的标准,公开招聘了10名能力强,素质高、干劲足且本土化的网格员,由服务中心领导,做好行政性事务的“规定动作”。网格员协助服务中心开展行政审批,做好群众政策咨询解释、业务代办,收集整理台账、档案等软件资料的工作。

  服务中心与网格员成了行政事务剥离社区的关键环节,理顺了部门、街道、社区间的关系,明晰了各自的职责职能。

   社区党组织带动社区自治,强化居民自治与社会组织共治

  在改革中,社区层面以服务群众为中心,从转变职能入手,建立“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这一模式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健全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完善共同参与组织、民主管理监督等五项机制,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治理主体”的功能和职责。同时,社区党组织实行兼职委员制,从20个在职党员联系单位中选任6名“兼职委员”,参与社区重大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决策,以“党建共商、服务共做、文明共创”等形式,增强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和社区党组织一起被明确“治理主体”地位的还有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公司。由此,街道建立起了社区党组织坚强统领、其他机构多元共治的运行机制。

  在这一大的框架下,社区党组织带动居委会,以群众的需要为导向、群众参与为动力、群众评价为标准,全力引领居民自治,进一步扩大群众的参与权、评价权、监督权,有效发展基层民主,改善基层民生,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巴音赛办事处实施“低保票决”制度,由申请人当面提、旁听居民全程听、居民代表现场议、街道干部即时审。谁能享受低保,居民自治评议小组投票说了算。低保票决制引导居民发挥自治作用,有效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骗保等行为,消除了居民的猜疑,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在引领居民自治的同时,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办法等,逐步将社会组织培育成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提升其参与共治能力,以承接好政府剥离出的社会服务与管理事务。其中,各社区按照“1+X”模式,整合文体类协会资源,展现各类文体协会的风采;培育助老理发协会、完善服务类协会功能,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服务类协会发展;成立海日慈善救助站、推动公益类协会发展,为辖区居民参与公益活动提供统一的渠道和平台;扶持“微青社”、充实社区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同时,街道依托智慧乌海民生服务信息化平台以及街道的微信公众平台、QQ群、社区网页等,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街道、社区便民服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