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理:广厦千万间“忧居”变“宜居”

30.04.2015  12:35

   广厦千万间 “忧居”变“宜居”

  ——“十个全覆盖”工程之危房改造

  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用3年时间对农村牧区1万个行政嘎查村和国有农牧林场分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大决策,并把危房改造作为“十个全覆盖”工程之首。为何要把“危房改造”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住房是群众安身立命之所。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区还有52万户农牧民住在破旧的危土房和茅草房里。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是国家层面的发展布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将其作为实现农牧民群众特别是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目标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列入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首位,并作出了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前全面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的部署。2014年,全区共完成投资102亿元,同时完成了17.1万户危房改造任务,让60万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科左中旗舍伯吐镇蒙古族村民百艳动情地说:“以前不下雨愁庄稼,一下雨愁回家。房子老得不像样子,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下。特别是遇见连阴雨天,晚上睡个觉都提心吊胆的。现在政府出钱帮我们盖房子、修路、通水、通电。住在宽敞的房子里,走在平坦的马路上,想想心里就美得不行,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力气!党的政策真是好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现在的日子特别有盼头!”

  一.危房改造工程,是农村牧区贫困群众的安居工程

  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刚启动时,我区的农村牧区危房率为24.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有近四分之一的农牧民居住在危房里。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兴安盟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和国贫、区贫旗县,农村牧区贫困群众因经济条件所限居住危房而无力改善的问题普遍存在。为切实改变这一现状,让贫困农牧民群众有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借助国家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的有利时机,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乘势而上、自加压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解决农牧民群众身边最大的民生问题。

  ——以高效的组织领导作保障,解决农牧民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这件民生大事和民心实事,自上而下成立了“百姓安居工程”和“十个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危房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并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通报问责制,把责任一层一层压实。尤其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经常下乡实地查看危房改造工作,今年4月上中旬,王君书记到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的10个旗县市进行调研,先后走访了十几个嘎查村和二十多户农牧民家庭,目前这些嘎查村的所有危房都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房子很漂亮、很适用,家家都是砖瓦房,窗明几净,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家家户户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彩色画像,表达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牢牢把握住资金投入这个关键,坚持分类推进与重点突破解决农牧民的住房安全问题。从我区实际出发,在国家加大补贴力度的基础上,提高了自治区和盟市的补助标准。特别是针对部分盟市、旗县财政收入少、危房改造任务量大、配套资金落实难等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属于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兴安盟、乌兰察布市等6个盟市的16个试点旗县和19个边境旗市及三少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大自治区本级财政扶持力度,并免除上述地区的盟市级和旗县级配套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全额补助,帮助这些地区顺利完成了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在全区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的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也积极整合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孤寡残疾人危房改造补助等方面的可用资金,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和政策叠加的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社会捐助、金融贷款、以工代赈等多种途径,广泛筹措工程建设资金,全力保障资金的有效投入。经过不懈努力,贫困旗县近36万户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贫困家庭和特殊困难户的居住安全问题被一次性优先解决。居住在边境一线地区的6.8万户贫困农牧户现已喜迁新居,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牧区贫困家庭逐步实现了安居梦。

  三.危房改造工程,是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平安工程

  住房问题,是农牧民群众最为关切的大事。住有所居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前提,而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帮助农牧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农牧民群众解决住房问题,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现实需要,就是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和谐因素。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政策的落实,使身居危房的贫困农牧民深深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了他们拼搏奋斗、向往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为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成为营造良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契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各级党员干部的本职要求。为广大贫困农牧民解决住房问题,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是锻炼党员干部党性、增强他们同人民群众深厚友谊的难得机遇。随着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嘎查村组推进工作、接受锻炼,不仅增强了业务素质、提高了工作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同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树立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为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工程监管和信息公开,成为增强党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我区在推进危房改造过程中,全面推行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网站、电台、报纸等舆论媒体,加强对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相关政策和成效的宣传,让老百姓更加及时、全面了解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让危房改造工程在群众的监督之下实施,积极营造了公开透明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因地制宜创新建设模式,成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三留守”问题越来越突出。满足这类人群的需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是建设和谐农村牧区的必然要求。针对留守问题的实际情况,我区在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中创造了以集中建设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为主、分户建设为补充的建设模式。通过统一制定建设规划,多方整合建设资金,为互助幸福院统一配置道路、供水、绿化、医疗文体等基础设施,并将农村牧区无力进行重建和修建危房的60岁以上的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等人群整合并迁入互助幸福院,实行“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社区服务、互助养老”,从而有效改善了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破解了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难题,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危房改造工程,是改善农村牧区环境面貌的美丽工程

  住房是农村牧区环境面貌的重要体现。以危房改造为主线,以道路、供水、环境卫生和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为辅线,两线并进是实现农村牧区环境面貌极大改观的有效方法。全区各地在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过程中,将之与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集镇建设、生态移民、产业布局和发展、土地用地结构调整等工作紧密结合,全力打造居住环境美丽、基础设施相对齐全、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新嘎查,使农村牧区环境面貌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二.危房改造工程,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工程

  住房问题的背后是经济发展问题。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对象,重点集中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国贫和区贫旗县。这些地区经济条件较差、贫困人口和危房比例都比较高。要解决贫困农牧民群众的住房问题,根本上还要从发展经济入手,把危房改造工作放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用危房改造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用农村牧区经济的大发展推动农牧民危房改造。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全区危房改造就使用砖瓦26亿块、水泥107万吨、钢材32万吨、木材34万立方米;带动基础设施投资126.1亿元,其中街巷硬化57.5亿元,农网改造38亿元,安全饮水11.3亿元,村屯绿化12.2亿元,通电3.2亿元,带动社会服务投入3.86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各地在推进危房改造过程中,还通过整村推进置换土地、建新拆旧节约土地等方式,整理出新增土地8.64万亩。增加了农民的土收益,并节省了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实施危房改造,为农牧民增收、扩大农村牧区消费提供了平台。农村牧区住房建设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所需要的建筑工人除了少量由农牧户自己投工投劳和近亲近邻互助解决外,需要大量雇佣农村牧区建筑工匠。这就为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提供了重要平台。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使许多农牧民开始返乡从事建材、运输和农房建设等工作,为有效解决农牧民就业和增收难题创造了条件,全年有效解决近20万人的就业问题。

  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对于拉动农村牧区消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房屋建设所需上下游产品的需求,对于化解当地行业产能过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还将会拉动农牧民对家具、家电的需求。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牧民在对房屋进行简单装修的基础上,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或多或少的添置必要的家具和家电。此外,由于工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将促进乡村运输业的发展,并增加适合于农村牧区地理和交通环境的小型运输工具的购买量。

  五.危房改造工程的启示

  ——规划引领,是推动危房改造的重要前提。全区各地把编制规划作为推动该项工作的先导,以旗县为单位,立足当地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禀赋,结合县域发展总体规划,对重点发展嘎查村、保留嘎查村和撤并嘎查村进行科学分类,先后编制完成了村庄布局规划和重点行政村发展规划,优化了村庄结构,确定了发展重点,为后续推进提供了有力指导。各地科学编制和完善了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规划,为增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的长远性和持久性打下了基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危房改造需要统筹建设的配套工程。各地结合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和村庄整治工程的重大契机,在全面推进危房改造任务的同时,统筹安排嘎查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通过统筹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全力打造与小城镇功能形态匹配协调、路网相通、水电配套、电讯覆盖、便捷宜居的新农村新牧区。

  ——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是推进危房改造的最终目标。“脏、乱、差”的村庄环境,是人们过去对农村牧区的普遍印象。改变这些状况,加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让农牧民群众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国务院召开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对全面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水平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加大对中心村道路、环卫、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建设村容整洁、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嘎查村,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广大农牧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从现在算起还有不到2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时候,全区所有农牧民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作者于清理: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