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 沙漠之舟”唱赞歌

16.11.2015  18:20

  11月12日,阿拉善宇联纺织原料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在飞速运转的机器前卯足劲赶制订单产品,棕褐色的驼毛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顾客爱不释手的家纺精品。

  “这些驼绒远销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国家,很受用户喜爱。仅9月份,公司出口驼绒销售额就达到240万人民币。”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孙镇珉告诉记者,经过长达十年的探索与研究,宇联纺织原料有限公司在驼绒生产设备和技术方面攻克了几十项技术难关,如今所生产的精梳驼羔绒含绒率已达到最高品质标准,并申请创立了精梳驼羔绒企业专利标准。

  宇联纺织原料有限公司的成功,是我盟在深度挖掘骆驼经济价值方面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盟坚持骆驼保护与开发并举、数量增加与效益提高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阿拉善双峰驼保护工作,充分发挥骆驼资源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骆驼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加大对骆驼保护、养殖、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养殖骆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骆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阿拉善骆驼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82年,全盟养驼业达到巅峰,骆驼总数达25万峰。但由于受生态环境恶化和市场机制等因素叠加的影响,此后,全盟双峰驼数量开始大幅度下降。到2001年12月末,全盟骆驼存栏仅剩6.2万峰。这一情况引起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随后,各级政府加大了骆驼保护力度,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和政策,鼓励牧民发展养驼业,阿拉善双峰驼数量开始稳步增长。

  目前,全盟骆驼头数达10万峰,阿左旗骆驼头数也恢复到了4万多峰。为保护阿拉善双峰驼这一珍稀物种资源,阿左旗还建立双峰驼保护核心群88个,构建起了双峰驼保种繁育体系。“阿拉善双峰驼是世界双峰驼中的优秀品种,产业优势显著。近年来,我盟在骆驼种质资源保护、草原文化传承、骆驼产业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骆驼精神和骆驼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阿拉善人的生活生产这中。”阿左旗家畜改良站党支部书记乌尼孟和告诉记者。

  丰富的骆驼资源为骆驼特色产业的起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特色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显然仅仅依靠资源是不够的。

  孙镇珉告诉记者,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保护骆驼资源,促进骆驼资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同农牧民的长期互惠关系,宇联纺织原料有限公司和阿拉善双峰驼协会签订了牧工商产业一体化合作协议,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3至4元的标准对牧户驼毛进行收购,从而带动了骆驼养殖户以及驼毛收购人员、布料供应人员、饲料提供人员等上千人增收致富。

  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是骆驼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为提高骆驼养殖效益,我盟以产业开发促进品种保护,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骆驼产品,申报和注册了双峰驼地理标志商标,开展有机驼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盟现有驼绒产品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原绒能力在500吨左右,年加工驼绒46吨。年加工驼绒制品能力在15至20件(套),生产绒毛制品2.2万件。通过宣传和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驼产品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家企业生产驼肉产品,一家合作社生产加工骆驼骨雕产品。骆驼绒、骆驼肉、驼骨雕刻、骆驼奶等特色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在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的同时,这些产业也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记者 徐爱翔)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