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要支撑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赤峰广大农村牧区的条件日益改善,一大批“灰头土脸”的乡镇苏木和嘎查村脱胎换骨,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靓。总体看,一些产业相对集中的农村牧区,把“十个全覆盖”与发展特色产业互动起来,步子迈得实、迈得快、变化大,而一些主导产业缺乏的地区,步子就迈得慢些,甚至有些滞后。
“十个全覆盖”绝不是面子工程,它不仅要体现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上,还要体现在产业和农牧民的收入上,既要“美了环境”,还要“富了口袋”。不然,“十个全覆盖”虽解了农村牧区的一时之渴,却解不了其长远之忧。
目前,赤峰农村牧区生态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投入不足,城镇化步伐不快,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农村牧区不少产业发展布局不合理,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农牧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这就要求我们量体裁衣,打好生态牌、念好产业经,进一步把“十个全覆盖”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农村牧区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
要努力改造提升农牧业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主体,构建新型农牧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现代农牧业服务体系,促进农牧业经营向合作社、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转变。要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物流网络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物流龙头企业。要加快发展农村牧区商贸和电子商务,让新技术浪潮与产业变革惠及更多农牧民。要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新兴服务业、农村牧区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十个全覆盖”工程,最终是为了让广大农牧民持续增收、过上美好生活。要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在提高传统农牧业附加值的同时,支持发展农村牧区生态工业、商贸流通业。要整合提升一批具有各地特色的精品农家乐、牧家乐,增加农牧民非农产业收入。要致力增加农牧民资产性收入,充分利用山林、草原、土地、房产等要素资源,通过流转、入股、置换、抵押等形式增加农牧民收益。要探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