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答记者问
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答记者问
3月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向境内外媒体开放。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78家媒体、90名记者到场采访。 本报记者 袁永红 摄
人民日报记者:我想向李书记提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三个扎实”的重要要求。今年再次参加了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请问内蒙古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李纪恒代表: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问的正是我们的心声,问到了2500多万各族草原儿女的心坎上。
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年来,我们坚持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学笃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总书记为我们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落到实处。
我们按照总书记“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煤电冶、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链,煤炭、稀土转化率分别提高到38.4%和80.6%,挖煤卖煤、挖土卖土増长方式逐步改变。坚决淘汰落后、低端、过剩产能,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区属69户“僵尸企业”已处置完成39户,今年底有望全部出清。着力促进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超过700亿斤,牛奶、羊肉、羊绒等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二是加快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4%、增加值增长17.1%,非煤产业增加值增长9.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0.4%和53.5%。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贡献率“双过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增长16.6%。5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全部建成,一批高铁连接专线、重大水利工程等补短板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切实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合理控制新增债务,停建、缓建、“瘦身”了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完成年度化债任务,发行新增政府债券516.3亿元,既为防风险赢得了主动,又为稳增长提供了保障。四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做好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大湖泊、大湿地保护工作,一体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进一步筑牢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五是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6条措施,项目审批、企业开办时间分别缩短为13个工作日和5个工作日,全区每天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近千户。以深化同俄蒙合作为重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增长9.9%,始发中欧班列216列、增长1.4倍。去年全区经济在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实现企稳回升、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289.2亿元,増长5.3%,比2017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7.5亿元,增长9.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305元和13803元,增长7.4%和9.7%。
我们按照总书记“扎实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尽锐出战的行动,聚焦聚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一是务求履责过硬,进一步强化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机制,自上而下整合扶贫力量,设立18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向57个贫困旗县派驻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精准选派贫困嘎查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定期开展贫困旗县党委书记述职交流,全面压实了“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二是务求举措过硬,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制定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和30多个配套文件,以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为重点细化实化各项举措,梳理重建脱贫攻坚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加强京蒙扶贫协作等工作,强化扶贫资金投入和监管,努力把精准方略落得更具体更扎实。注重搞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促进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三是务求作风过硬,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年共立案1767件,通报曝光典型案例922件,以作风攻坚保障脱贫攻坚。经过努力,去年全区减贫23.5万人,预计10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2.62%下降到1.06%,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更加坚实。
我们按照总书记“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重要指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进一步巩固发展了内蒙古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建旗60周年庆祝活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守望相助理念深深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200多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活跃在城乡各地,进一步拉紧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精神纽带。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目标,加强社会治理工作,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实施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五边行动”,给予一线边民每户每年3000元补助,边疆稳固的基础日益牢固。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信访总量和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数量分别下降15.5%、12.5%、9.4%,打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21个,铲除涉恶团伙829个,有力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
昨天下午,总书记再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内蒙古工作,特别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区上下的首要政治任务。今天上午,我们召开了全团会议,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明天晚上,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具体贯彻落实工作。之后,我们还将紧锣密鼓、步步深入地开展一系列动员部署、宣传教育和转化落实工作,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学笃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汲取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希望变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以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厚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内蒙古自治区去年一年来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19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关键之年。请问,内蒙古今年精准脱贫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如何推进?
马学军代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三个扎实”重要要求,其中一项就是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为我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脉开方、指明方向。昨天,总书记再次来到内蒙古代表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再次给我们校准了前行坐标、鼓足了信心力量。
一年来,全区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把总书记重要指示作为方向和动力,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打好翻身仗、打赢攻坚战,用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回报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与厚爱。一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1亿元,实现减贫23.5万人,10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6%,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2019年,我们的目标是要确保实现14万贫困人口脱贫,20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67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基本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为2020年巩固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为完成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现有目标标准不动摇。准确把握“两个确保”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在精准上下功夫,落实产业、就业、异地搬迁、生态、教育、健康、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等帮扶措施,巩固扩大脱贫成效。坚决做到不擅自拔高标准、调高胃口,坚决做到不急躁蛮干、不搞虚假脱贫,坚决做到贫困户不漏一户一人,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提高贫困群众的满意度。二是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力度。向15个深度贫困旗县、258个深度贫困嘎查村1.14万贫困人口加大特色产业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技术、社会帮扶等政策措施倾斜力度,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实。全力推动贫困村提升工程、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三是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推广自建直补、先建后补、龙头带动等模式,探索让更多贫困人口受益的现代农牧业、乡村文化旅游业和电商服务业等带动脱贫模式,吸纳贫困人口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做大产业规模。四是巩固脱贫防止返贫。对已经摘帽的旗县,在脱贫攻坚期内,要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撤。注重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大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夯实产业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是实施脱贫攻坚“清零达标”专项行动。聚焦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从政策落实、产业到户、异地搬迁等十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基础工作,以专项行动促进整体水平提升。六是广泛动员合力攻坚。深化京蒙扶贫协作,谋划扶贫协作项目,推进社会事业、人才交流、技术支撑等方面深度合作,提升“造血”能力。做好与26个中央单位联系工作,推动帮扶计划落实、项目落地。继续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丰富社会扶贫载体,推动构建起社会扶贫大格局。
我们相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央各帮扶单位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全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到2020年,我们一定会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库布其作为世界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成功创建了联合国认可并写入决议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在全球荒漠化治理中树起了一座丰碑,成为了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可以介绍一下使沙漠变沃野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具体举措和现实意义吗?
龚明珠代表:在实施生态治理前,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恶劣,寸草不生,沙尘肆虐。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内蒙古逐步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生态治理新模式。目前,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生态治理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到32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得到整体治理的沙漠。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巨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是众力齐发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组织和领导企业、群众同风沙进行不懈斗争,这为库布其生态治理提供了坚强保证。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创新了风坡造林、微创植树、甘草平移栽种、大数据和无人机治沙等100多项实用治沙技术,研发了1000多种植物种子,为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经济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下,参与库布其治沙的企业达到80多家,形成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让库布其生态治理拥有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库布其生态治理是内蒙古自治区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缩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内蒙古来讲,任务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要求,我们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生态建设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中国新闻社记者: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亲切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在推动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上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动乌兰牧骑发展,帮助广大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
霍照良代表:一年多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断从中汲取力量,扎实推进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了《全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研究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为推动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各地区通过新增编制、公开招录、落实待遇等措施,强化了新老队员的梯次建设。2018年,自治区本级安排乌兰牧骑事业发展资金3000余万元,各地区也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了专项资金。为全区75支乌兰牧骑配发了演出大巴车,配备了数字电影放映机,搭建了“网上乌兰牧骑”微信平台,全面改善了乌兰牧骑演出、排练场所。
自治区将乌兰牧骑纳入全区文艺人才培养规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通辽、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建立了3处培训基地,3年内将完成全区乌兰牧骑队员的轮训。全区各地与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各类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围绕重大现实题材,深入开展了“大采风、大创作”活动,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剧目。全区组建了200余支“草原综合轻骑兵”,各地区还组建了草原巾帼乌兰牧骑、法治乌兰牧骑等业余乌兰牧骑,与专业乌兰牧骑有效互补,与群众生活有机融合,打造了在群众中不走的乌兰牧骑。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的独特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作为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树立精品意识,把握时代特征,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推动内蒙古文艺创作由“高原”到“高峰”的跨越,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巴基斯坦记者提问
巴基斯坦记者: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沿线诸多国家。请问内蒙古自治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什么优势?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费东斌代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使“中蒙俄经济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内蒙古独特的区位优越更加凸显出来。一是口岸优势明显。内蒙古有16个开放口岸,在“一带一路”通道上,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重要口岸。2018年这两个口岸进出口2800列班列,占全国“一带一路”陆路通道将近一半的份额。二是中蒙俄互补性特点明显、合作潜力巨大。三国经济和产业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的轻工电子产品在两国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空间,而俄蒙的资源性强,能够满足我国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巨大需求。三是物流成本低、比较优势明显。内蒙古的口岸及口岸后方的腹地城市,是商品供应地和市场之间物流通道的重要节点,有着明显的物流成本优势,非常适合货物集散和贸易加工,打造“通道+枢纽+产业链”的新模式。
基于以上优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二连浩特和乌兰察布要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加快建设集宁物流中心,把乌兰察布打造成向北开发开放新高地。
2016年乌兰察布被列为中欧班列物流枢纽节点城市;2018年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载体城市”。随着一系列措施的施行,乌兰察布引起了国内外很多物流贸易企业的高度关注。中国轻工业进出口集团4个公司落户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园区;20家家具企业已经落地开工,山东临沂最大的物流企业——顺和天源已在乌兰察布开工建设华北的建材和灯具集散中心。
我们相信,乌兰察布必将成为内蒙古乃至京津冀地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物流中心,也必将会从内陆腹地变成开放的前沿。
中国日报记者:自治区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能不能介绍一下好的经验和做法?
索曙辉代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珍视和呵护“模范自治区”的最高荣誉。下面我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作个简要介绍。
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我们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及自治地方关于民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组)、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营、进家庭”的“八进”活动,推动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二是扎实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目前,自治旗的贫困人口已由2014年的3.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330人,贫困发生率由13.4%下降到1.3%。三是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18年,我们协调安排了民族乡镇发展和民族事务专项资金265万元,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496万元,用于全旗民族事业发展建设。四是扎实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我们创作的达斡尔民族大型歌舞史诗剧──《梦唤千年》参加了由国家文旅部主办的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五是成功举办了庆祝自治旗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圆满完成了自治旗成立60周年旗庆活动和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成立60周年乡庆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集中展示了自治旗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60年的发展成就,极大增强了全旗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贡献我们新的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