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深度报道④】城乡统筹: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内蒙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区域统筹缔造的是民生福祉,让城里人有的,农村牧区也要有,城里人能得到的公共服务,农村牧区也能“零距离”享受。“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五年来,我区农村牧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我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比全国高约4个百分点,在西部省区居第二位;“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20个城市、69个城关镇的建成区面积较2010年扩大了16.8%;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农牧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正在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城乡差距缩小,农牧民幸福指数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5%提高到60.3%,一条人民幸福的风景线展现在祖国北疆。
【 决策之旅 】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区城乡区域取得重大进展,自治区党委在历次全委会上提出相关要求,让我们来细数那些值得记忆的关键词句——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两个同步”“两个达到”,确保各项民生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保障能力,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全区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平台。
●城镇化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尽快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
●对新形势下加快我区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部署。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牧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加快建设“五大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面貌、功能和宜居性持续改善。
【成就博览一】 公共服务供给特色彰显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作为牧业大区,内蒙古有33个纯牧业旗县、21个半牧业旗县,土地面积97.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随着撤乡并镇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得以提升,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健康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不断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彰显了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特色。
“十二五”时期,我区按照普及普惠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了以义务教育为核心、涵盖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出台各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在各个盟市中,打造了多个标准化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创业梦。截至目前,仅兴安盟创建各类创业园孵化基地29个,通过园区建设,涌现出了马旺盛、胡达古拉、张鹏、刘树辉等一批草根创业明星。
通过“基层就业项目”,我区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启动实施“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推进农牧民转移就业。此外,自治区还加强了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支持,尤其是建立“零就业家庭”长效帮扶机制,对残疾人就业以及复转军人安置就业等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覆盖全区。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关系民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受益范围。提出了“流动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流动的文化公共服务丰富了牧民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精神食粮,行走在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为农牧民带去精彩的演出,深受基层群众喜爱。医疗、警务服务等都依据我区的特点,实现了“流动性”服务,为农牧民的身体健康、生活方便、安居乐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就博览二】 精准发力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是我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几年,我区不断完善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推进农牧民转移就业。我区是劳动力富集地区,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总量超过300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牧民进城,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几年来,我区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农牧民工在城镇就业、落户、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农牧民工享受同城同工同酬待遇。
几年来,我区将农牧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生产经营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扶持农牧民工创业,支持农牧民工在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家庭服务业领域创业就业。
几年来,我区进一步完善促进农牧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大力建设返乡创业园、转移就业示范点。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刘军,在呼和浩特市打工多年,学了一手好厨艺,听说旗里对返乡农牧民工有政策扶持,今年就打算回乡创业。
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我区农牧民转移就业255.4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04%。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208.3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04%。截至2015年底,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99.8万人次,年均转移260多万左右人次,稳定转移6个月以上人数1017.3万人次。其中,家庭服务企业从业人员12万人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区多措并举进行扶贫开发,实现减贫1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减少4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下降到了5.85%。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末的1437元增加到3100多元,年均增幅16%,高于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对症下药,因户因人精准分类施策;工作要求清,统筹规划,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做到月有调度、季有总结、年中年末有报告,严格验收评估标准和程序,坚持成熟一个退出一个,脱贫一户销号一户。
【成就博览三】 统筹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3年前,我区有8868个嘎查村不通水泥路,6000多个嘎查村没有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1007万农牧民中还有160万人住在危土房里,180万人饮水不安全,157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牧区建设的投入力度,于2014年全面启动实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程。而今,贫困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向农村牧区提供了最基本的水、电、路等基本公共服务产品,而且还延伸到了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庄稼地旁出现水冲厕所、家里垃圾有人收走、街巷装上了摄像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把城里的洋玩意儿都带进来了。”正如乌海市巴音乌素村的白世高老汉所说,和城里生活没两样。乌海的农区为什么这么牛?关键在于城乡一体化。
截至2016年9月底,我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429.6亿元。全区48313个嘎查村(包括11125个行政村)中,已有近40000个完成覆盖任务。全区有135.71万户农牧民住进了美观大方、温暖舒适的新居;395.5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27096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走上了水泥路;152416户农牧民解决了没电难题;96.27万户农牧民看上了高清数字电视;新建标准化卫生室8278所、文化室12125个、便民连锁超市10693个;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落实了249.79万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和高龄津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对自治区农村牧区各项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区所有行政村(嘎查)和80%以上的自然村(浩特)将实现全覆盖,基本完成三年建设任务。下一步,我区将继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专家点评》
开启统筹城乡发展新纪元
曹永萍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大胆探索,破除城乡藩篱,坚持以先行先试为示范引领,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奋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胆探索具有我区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巩固和扩大了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开创了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已经开始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城乡一体化典型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针对长期制约农村牧区发展的公共服务短板,从2014年起,在全区进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以及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全覆盖。通过实施农村牧区改造工程,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已不复存在,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显著提升,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这是执政理念的升华,也是科学发展的抉择。
城乡差距大,基础性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差距大。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优势,积极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壮大县域经济,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增强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全区81%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中收入4829元。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耕地流转面积3187万亩,草牧场流转面积7200万亩,居草原牧区省份前列。
借助国家推进“双创计划”,以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为重点,扶持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人自主创业,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涌现出一批“全国创业先进城市”,促进农牧民就业和增收。
城乡差距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大难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五年坚韧求进,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已经确立,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后只要我们进一步从机制、体制改革入手,加大公共投入力度,完善政策,并落到实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城乡协调的新格局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巴菊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