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以科学规划引领“十个全覆盖”工程
鄂尔多斯市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突出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理念,根据农村牧区传统习俗、地域区位、产业布局等特点,把统一要求和尊重差异结合起来,以行政村为基础,自然村为延伸,农牧户为亮点,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张图”,着力提升项目建设的前瞻性、可行性,避免“千村一面”,充分彰显乡村特色和韵味。
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乡愁美
综合考量农区、牧区、矿区、沿河渗漏区、禁止发展区等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我市坚决落实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按照“保留村庄特色、保留原始风貌”的要求,从解决吃水难、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和住房危、电力弱等制约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的瓶颈问题入手,不大拆大建,不大包大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产业特色,从村庄实际出发,分类别、分层次、分内容编制村庄规划,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突出比较优势,最大限度保留乡土元素,展现地方特色。达拉特旗按照“一心一带二区”空间结构,精心编制各类村庄规划,努力建设宜居乡村;乌审旗重点建设现代农牧业、家庭牧场型、文化旅游型、城镇融入型、地企共建型“五种类型”的特色村庄,打造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
挖掘文化内涵,体现韵味美
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蒙元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西口文化,将独特文化元素提炼运用到农牧民住房、嘎查村活动阵地、景观小品、村标村牌设计中,注重与功能实用、生态环境、产业支撑相衔接,使建筑设施既符合实际需要又有文化韵味。积极开展村庄历史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编辑村志、设置展览室、建立文博馆等形式,搞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提升乡村文化品位,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到有效传承,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注入新活力。伊金霍洛旗在危房改造中,注重保留本土文化元素,龙虎渠村和苏布尔嘎嘎查的民居建筑在住建部组织的第二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第一届田园建筑研讨会上,成功跻身田园建筑优秀作品行列。
充分尊重民意,体现农耕美
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无论是整体村貌,还是牧户式样;无论是树种的选择,还是村道的设计,每一项规划设计都请群众说想法、提意见,让群众参与其中;每一张设计图都从农牧民实际需求出发,精挑细选,让群众能看明白,知道怎么建设,建成后是什么效果,保证规划设计既“接地气”,又实用美观。准格尔旗在规划设计中,广泛收集晋、陕、冀等周边适合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方案,与本地区实际结合,编制《准格尔旗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图集》发放到农牧户,让群众自己确定改造样式、模式、风格、色调和材质,实现群众意愿与技术指导双向统一。
注重细节考究,体现个性美
在规划设计中,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按照“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粗粮细作、变废为宝”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本土建筑材料和废弃材料,对建筑立面的檐口、墙面、门楣、女儿墙等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设计,通过增加立柱、女儿墙等方式,丰富建筑立面效果,并适当增加有文化元素的构件,如云纹、花饰、挑檐等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将实用性和景观性相统一,力争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出最好的效果。鄂托克旗在禁止开发区集中居住区建设中,精选红砖为主要建筑用砖,巧妙搭配优质灰砖,修饰边檐、花墙,新修建的农牧民住房样式独具地方特色,还为当地群众省去了抹砂灰、上涂料的费用,受到农牧民普遍欢迎。
到目前,全市735个行政村中,除规划控制区村庄、移民搬迁村庄外,全部完成规划设计;5802个自然村中,渗漏区、集中居住3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和集中搬迁村庄,以及公路沿线村社全部完成规划设计,“一户一图”规划设计完成19769户,以科学规划引领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向纵深推进。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