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6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主治医护人员采访记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14日电题:信心是“灵丹” 灵活是“妙药”——内蒙古6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主治医护人员采访记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刘懿德、魏婧宇
激发自身免疫力,遵循方案又因情灵活调整……截至2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已有6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接受记者采访的主治医护人员表示,对新冠病毒这个还没完全弄清底细的敌人,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医患共铸信心、创造施治,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
要给病人传递最大的信心
2月12日傍晚,赤峰市传染病防治医院楼前,1人手捧鲜花正与2名医生合影。他是内蒙古第6例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
这6名患者所入院的5家定点医院都是骨干医院,各医院的带队医生大多有抗击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的经历。“经历就是‘主心骨’,这样团队就能树立信心!”鄂尔多斯市第二人民医院变态反应过敏科负责人杨美荣、二连浩特市医院感染科主任刘海生一致表示。
医生不仅自己要有信心,更要千方百计传递给患者最大信心。
内蒙古首例患者在满洲里市确诊后,自治区专家、盟市专家迅速组成治疗团队制定方案,一系列诊疗有序展开,而让患者树立信心、激发自身免疫力是“基础主题”。事实上,随着症状减轻患者的恐慌日渐减少,十分愿意配合治疗,该患者也成为内蒙古首例治愈出院的患者。在鄂尔多斯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汪先生治愈出院后表示,透明的方案让患者十分愿意配合治疗。
鼓励也是“医术”的一种。“体温有下降,不错!”“肺部炎症减轻了”……在赤峰市传染病防治医院,总能听到医生护士有意给患者讲病情好转。这个科收治并先后治愈出院两名新冠肺炎患者,传染科主任杨卫东说,积极治疗的同时加上日常的鼓励,确实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信心还要用爱心传递。“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二连浩特市医院护士张伟华常给患者唱歌,帮患者缓解压力。“今天要多吃饭!”“一定要加油!”在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护士送餐、送药时,都为患者附上一张小纸条。在两院分别治愈出院的两名患者感动地说,暖心的关怀让她们充满力量。
成功背后是汗水,更是创造性施治
日常救治中,医护人员每天要身着防护服连续工作数小时。然而,只有汗水还不足以换来成功,创造性施治更体现着水平。
在满洲里市人民医院、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治愈出院的患者,都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鄂托克前旗人民医院感染传染科主任付政崴说,通过祛湿清热的中医疗法,加抗病毒雾化等系列西医治疗,几天之内,患者体温从39度恢复到正常,“这种疗法对一些患者是很有效的。”
满洲里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孟淑环说,他们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了中药抗病毒治疗,由于患者在治疗中肠胃不适,还辅助西药进行调整肠道微生态的治疗。
“现在倡导个体化治疗,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准确判断、灵活调整。”杨卫东说,一名治愈患者住院时,曾突现C反应蛋白和“血沉”快速升高,必须立即调整方案。“及时介入干预后,患者指标明显好转,避免了态势恶化。”
在二连浩特市医院就诊的一名患者,一度病情恶化,被列为重症。刘海生说,“有一款抗病毒药物,整个锡林郭勒盟都没有。”他们连夜逐级请示,终于在千里之外的呼和浩特市找到了这种药。院长温都苏说:“从1月27日起给患者服用,效果很好。”三四天后,患者转为普通病例,2月6日治愈出院。
“事实证明,必须按国家诊疗方案办事,同时灵活地调整策略、创造性地施治,这样才能大大增加治愈可能。”杨卫东说。
疫情不灭,战斗不止
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治愈,广大医护人员信心倍增。“这是医院团队的集体努力,也是疫情面前真正做到了做到了医患一心。”付政崴等人说。
坚定的是信心,但医护人员对疫情的警惕从未放松。“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不断提高治疗水平,争取治愈更多患者。”杨美荣说。
按照治疗规范,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离开一线后,要接受14天的医学观察。“我2月19号就能重返一线了。”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刘海生说,“希望时间过得快点儿,我迫不及待地想早日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那里有我的兄弟姐妹们。”
杨卫东也主动请战,继续参加第三批医护团队。他说,将继续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疫情不灭,战斗不止!”